今天,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开幕,这是挥洒青春与激情的最佳舞台,也是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竞技场。在这场精彩赛事的背后,有一群南信大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实时“捕捉”亚运风云,贡献“南信”力量。
多个科研团队齐心协力,保障亚运会空气质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林拥有丰富的大型赛事空气质量保障经验。长期以来,胡建林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成因与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在大型赛事从事空气保障工作,需要紧密追踪整个天气过程。坦白说,压力很大。需要时刻关注天气状况,重新做出预判。”与空气赛跑,与不确定性抗衡,正是像包括胡建林这样的气象保障工作者们所在做的。“希望亚运会期间天气给力!期待运动员们赛出水平,赛出好成绩!”
同样为亚运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还有南信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俊峰教授团队。“我们团队主要是负责外围的空气质量监测,观察杭州周边地区管控后的影响。”今年6月,汪俊峰收到了来自北京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的邀请,之后带领学校团队来到武义上黄观测站,致力于杭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监测保障工作。
为实现“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主办方对空气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汪俊峰和团队主要负责PM2.5和臭氧污染前体物以及中间物的监测,所得数据不仅可以评估区域减排效果,还可以在科学上找出影响本地区PM2.5和臭氧生成机制,为协同控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支撑。
汪俊峰表示,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亚运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守护好亚运“蓝天白云”。
海洋科学学院教师潘亦鹏加入了亚运会帆船比赛区的保障工作中。早在2021年,潘亦鹏所在的团队便开展了海洋无人化装备(包含两栖、三栖无人机,跨介质航行器,大中小型无人艇,飞行救生圈)的研发及协同工作。这是潘亦鹏团队第一次将团队研发的三栖无人机投入实践,也是我国首次将大型两栖无人机在无人艇上起飞、降落于目标海面进行测绘并返回无人船母船,顺利完成了海上双无人的协同探测,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空海潜一体化探测奠定了基础。
量身定制“空气预报”,“校友军团”全方位护航
国家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总工程师李翠娜是南信大2005届校友。李翠娜表示,此次亚运气象台集聚了众多国家级、省级首席预报员,其中超过一半人都是南信大的毕业生。
在这场气象人的“大考”中,大家全天候共同作战,依靠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云、云雷达、激光雷达等最新观测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杭州地区天气实况,力争为预报提供最新、最全、最准确的综合立体大气实况信息,让预报员更懂观测,观测人员更理解预报,真正实现观测与预报的紧密互动。
2006年,任勇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防雷与电磁兼容)专业,后进入浙江省防雷中心。2021年3月,任勇作为气象部门代表被派往亚组委担任环境保障部气象保障协调处副处长,主要负责协调国省市气象部门建立亚运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推进气象工作全面、深度融入亚运筹办全过程。
作为亚组委的核心部门之一,任勇主要负责与亚组委“一办九部”的各个下属组织、52个业务领域以及将近100个场馆团队去一一对接气象服务需求,以此来确保“针对性做好气象服务,高标准做好赛事保障”。“我们需要发挥好一个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保证组织部署、实施方案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组委会,这才是我们气象人的工作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编辑: 葛灵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