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中国文明网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入选敬业奉献好人候选人。2020年9月,以孙宁生为原型的电影《彩云深处》在全国上映,也就是这一年的9月,69岁的孙宁生老师重回南师附中校园,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也见到了这位面容清瘦、思维敏捷的支教人。
退休教师支教云贵十余载,照亮山区孩子求学路
孙宁生从教30余年,2011年退休后远离家乡,先后在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和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哈喇河乡等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义务支教。已有30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得到资助,其中有3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孙宁生曾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当年,孙宁生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如愿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从此,他心心念念地把守护学生当成一生的追求。2011年1月13日,前一天才刚刚退休的孙宁生,就挤上了开往云南曲靖的列车,前往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支教。支教的念头缘于他外出开会时,看到有孩子捡瓶子积攒学习的费用,他想到还有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需要帮助,就产生了退休后支教的念头。
“年轻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支教的梦想。为了将来能够适应在山区和偏远地区的生活,从2000年开始,我就在南师附中教师队伍里成立了‘登山协会’,每个星期天组织全校老师及家属爬紫金山,前后坚持了将近10年。这为我以后在云南贵州的山区生活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孙宁生说。
在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孙宁生开启了12年的支教生涯。在那里,他不仅教学,还竭尽所能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那时的茨营还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之说,有300多名学生表示自己家境贫寒,而孙宁生的退休金也不多,在这么多学生面前只是杯水车薪。他要来贫困学生名单,利用双休日挨家挨户走访,梳理出最需要资助的孩子。山路崎岖,又不通车,纯靠一双脚板丈量土地。2011年8月,孙宁生确定了首批95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正式成为资助对象,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12年间,孙宁生直接或间接经济资助的困难学子多达322人,其中还有9名孤儿,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希望图书室,“播种人”孕育新希望
孙宁生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打开山里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生出自强不息的内驱力。12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一块播种希望的园地——希望图书室。这是他刚到茨营中学时自己创建的图书室,学校没有多余房间,他取出自己公积金账户里剩余的38000多元,搭建活动板房;没有图书,他联系南京他的学生和爱心人士捐助,至今上架图书27000多册,包括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励志书籍和教辅材料等。孙宁生经常带着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并用自己购买和社会捐助的文具奖励学生。
孙宁生深知,只有教育才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手段。于是,他把学生从田间地头里、饭店餐桌间、小卖部柜台后,一个个拉回了课堂。2020年,成绩中上的戴梦(化名)多日没来学校,听说她可能在镇上的烧烤店打工,孙宁生急了。烧烤店多在晚间营业,天黑后,他乘公交车跑到镇上,一家店一家店地找,一连寻了几天,终于找到这个学生,将她带回学校。瘦弱的孙宁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推动着茨营中学的改变。
2011年,孙宁生来到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支教。只隔了十几天的时间,妻子来跟随他一起来到了云南。他放心不下孩子,妻子放心不下他,妻子满含热泪对他说:“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多难得啊!”她毅然把家搬到了曲靖。从此,妻子就成为了孙老师的支教助手。每当有图书、电脑等物资运到曲靖,妻子就成了二传手,等货物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他们就包车运到学校。孙宁生不仅掏出自己的退休金,筹建图书室,还四处筹募书籍。两万多册图书从火车站到学校,孙宁生和爱人一趟一趟搬运。3个月后,茨营中学建起了第一个图书室,每天借阅量达到近200册。
孙宁生说自己是“在岗不在编人员”。他身兼至少三职:一是校图书馆的馆长和管理员;二是学校爱心助学文具超市的经理兼服务员,那里为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孩子无偿提供所有的文具。第三是乡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要给孩子们上课,也给家长们讲一讲读书的重要性。
大爱所向,一支蜡烛点燃一片蜡烛
从教30余年,孙宁生带过的学生近万名。得知老师在山区支教,曾经的学生和同事都被感动了,在他影响下,也竭尽所能地帮助山区困难学子。
希望图书室缺书,南师附中老同事刘老师帮他在校园网发出捐书倡议,一批批图书源源不断寄到了茨营。茨营中学贫困学生多,刘老师主动捐助了一名学生,一直持续至今。曾经的学生小范更是召集了一批同学,大家每人出一笔钱作为“助学基金”,定期给茨营中学贫困学生送上学费和生活费。
茨营中学的一些毕业生也把孙宁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榜样。今年25岁的小王在茨营中学上学时,孙老师不仅给他生活费,还鼓励他多读书。现在他已在盐城一所中学当地理老师,遇到班里家境贫困的孩子,他会格外关照。“我也想像孙老师那样,成为一名散发温暖的人。”小王说。
2020年9月,以孙宁生为原型的电影《彩云深处》在全国上映。“三尺讲台四十秋,功名富贵不屑求。以步当车腿脚健,淡饭粗茶岁月悠。一门心思悯学子,八方奔走助农叟。乌蒙山中燃烛光,何惧风霜染白头。”这首诗便是孙宁生对自己的总结。也就是在这一年9月底,69岁的孙宁生老师重回南师附中校园,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见到了这位面容清瘦、思维敏捷的孙老师。他告诉记者,支教9年多来他只回过南京四次,2020年9月的这次是第四次。在老同事们眼里,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瘦了,但格外精神。
他告诉记者:“扶贫离不开扶智,而扶智必须教育先行。”所以,他坚持向农民及其子女宣传:上学读书,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最有效的措施,是脱贫的治本之策。孙宁生说:“我告诉他们,6岁的农村孩子,经过十二到十六年学校教育,能成为一个大学本科或大专、高中生,就可能得到一个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就可以使全家的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彻底脱贫。”
2013年1月,孙宁生赴贵州担任威宁县哈喇河乡河边村田字格小学校长。山区生活的艰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孙老师说:“威宁山区最艰苦的地方,一是没有蔬菜,二是常常停电。威宁山区在海拔2600米高的地方,气候寒冷,那里几乎没有夏天。那里蔬菜不能生长,人们的日常食物就是玉米和土豆。由于长期没有吃蔬菜,连我一起的七位支教老师都发生了严重的口腔溃疡。有的老师被跳蚤咬了以后,一直难以恢复。停电了以后,就没有办法用电磁炉,没办法烧水做饭,也没有办法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为了解决口腔溃疡的问题,孙老师到处找野菜吃,他甚至想过用松针煮水来补充维生素。他告诉记者:“找野菜我可是一把好手,灰灰菜、小米菜、野韭菜,后来孩子们跟我推荐了一种野果子叫老米醋,果然,吃完口腔溃疡慢慢地好了。”
“做小孩子们的引路人,用烛光替他们照亮他们前面的路。”后来又回到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工作的孙宁生这样给自己定位。支教已经十余年了,孙宁生也是古稀之年。但说到未来,他仍然表示会坚持下去。现在他的身体不错,图书馆的工作也更加现代化,有电脑,有扫码枪辅助工作,还有些学生志愿者帮忙,工作量减少了不少。同时,当地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这也是他所期望的。孙宁生说,过去没有音乐老师没开音乐课,现在招聘了音乐老师,能教唱歌,欣赏一些中外名曲,甚至老师还用纳西族的民歌编排了一个民族舞蹈教给孩子,学生的生活也丰富多样了。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和信念让孙宁生扎根在偏远的山区无私奉献?孙宁生说:“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应该在于别人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如果我的努力能够帮助那些想读书而不能读书的孩子继续读书,在他们人生迷茫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关心和指导,能够给他们的人生道路一些指引,我觉得是很幸福的事。”
在孙宁生的影响下,南京的老师们接过这面鲜红的志愿者旗帜,远赴祖国各地;南师附中一届届的学生也与曲靖同龄的孩子相互结识、相互学习。至今,南师附中共为云贵两地希望学校捐助资金10万余元、图书几千册。一些已经毕业的校友也给孙宁生老师的支教提供支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编辑: 蒋明睿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