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之一。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决策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切实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江苏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涌现出一批叫得响的矛调工作品牌,有力推动全省社会治理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
各地都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何更好发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作用?7月以来,江苏陆续召开三个现场会,总结推广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典型经验,部署深化相关重点任务。
“前店”+“后厂”,让老百姓有好好说理的地方
“请0018号到8号窗口。”跟随现场观摩组,记者一大早来到苏州市吴江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公共服务区大厅,等待区已有十多位来访群众拿着取号单排队等待。环绕中心一圈,记者仿佛来到一家秩序井然的医院:一楼设前台“分诊”、自助取号机“挂号”、26个窗口“把脉问诊”,二、三楼则分别满足立案速裁、行政复议等“手术”需要。
苏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黄爱军介绍,苏州各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均按“前店”+“后厂”的思路。“前店”即为公共服务区,按常驻、轮驻、邀驻进驻条线部门。“后厂”则是集中办公区,根据实际条件,提供矛盾纠纷全口径受理、全周期调处和全要素服务。目前,苏州全市各县(市、区)级矛调中心入驻部门共计300家,其中常驻94家、轮驻92家、邀驻114家。仅今年上半年,入驻吴江区矛调中心的法院速裁团队就受理登记案件775件,其中293件实现诉前调处化解。
“之前跑了很多部门都说不好解决,找了这家奔那家,让人晕头转向。现在好了,才来一次就解决了问题!”“一进门就有人引导办理,根本不用你操心。连起诉书都有现成的电子模板,真让人省心。”当记者在吴江区矛调中心进行随机走访时,不少来访市民都对矛调中心竖起大拇指。让群众揣着问题来,带着满意走,真正实现“进一扇大门,消所有怨气”,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单打独斗可解。近年来,“前店”+“后厂”模式在江苏越来越多矛调中心成为常见事。“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群众来访提出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往往牵扯到多个部门的职能。”扬州市邗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宝兰告诉记者,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三大通道”,他们前台设有信访、律师、调解等16个服务窗口,后台则建立心理疏导、研判预警、联动指挥等工作区域,实现功能合理、运转高效。
三级过滤,织密压实矛盾化解网络
截至目前,江苏矛盾纠纷95%在镇、村两级得到有效化解。推动问题在“家门口”解决,筑牢矛调机制根基格外关键。
“以前总有群众反映,村里评不上理,遇事要上县里讨个结果,导致县里矛盾调解压力增大。”泗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素珍说。为缓解此现象,泗阳将村(社区)工作站作为“前沿哨所”,按照每个村(社区)不少于10人的标准组建调解员队伍,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镇级矛调中心则是“主阵地”,按照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20人的标准组建调解专班,推进风险隐患联治、重点人员联管、突出事件联处、数据资源联通、业务工作联动。县级矛调中心整合人民来访接待、农民工权益维护、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等专业资源,凝聚合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这里成为了矛盾调解的“终点站”。“依托于社会治理智能平台,我们已经实现矛调工作‘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史素珍说,在泗阳,矛盾纠纷不仅能一窗式受理,更实现一个编号运行、闭环式管理。由谁经手、是否解决、效果如何……只需打开平台,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将矛盾化解在小、解决在微不仅要问题来了能应对,更要善于主动“找问题”。连续听完三个现场会,记者发现“精网微格”也成为各地交流时的关键词。“我们现有专职网格员1085名,5930个微网格联络员也全部被配到位。”宜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沈晓红说,在宜兴市,矛盾纠纷化解被纳入网格事项清单,网格员常态化进行日常矛盾纠纷和风险排查。小矛盾就地调解,调解无效则上传平台,引入专业力量再次上门调解。今年以来,宜兴已累计排查信息2.8万余条,1400余件矛盾在网格中化解。
“组团式”发展,专业人干专业事
在如皋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省三八红旗手、南通市人大代表王桂兰。如今,只要一有时间,她都会去位于服务中心内的“王桂兰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整理案件台账。翻开桌上的记事簿,密密麻麻记录着她经手案件的进展情况。自2020年5月20日成立以来,工作室累计收案2559件,成功调解1115件,调解成功率达43.6%,获评“江苏省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
常年坚守一线,王桂兰在家事纠纷调解上颇有心得。“家事调解员先得学会和人交朋友,有真心有耐心,将心比心地考虑双方感受,持续跟进不断沟通才能化解矛盾。”王桂兰介绍,如今,除了日常工作,她正不断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递给更多人。就在上个月,“王桂兰家事调解工作室”长江工作站在如皋法院长江法庭揭牌,这也是她在如皋设立的第二个工作站,依托于“王桂兰家事调解工作室”品牌,如皋法院家事联动调解网正在逐步构建。
从苏州的“苏豫皖”调解工作室到连云港的“渔家驿站”,从单打独斗到专家学者“组团”上阵,在江苏,矛盾调解精准度、专业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老百姓尝到专业化带来的甜头。
“推动调解专业化,我们创新设置了‘点调台’服务。”连云港赣榆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邢于全告诉记者,“点调台”设有金牌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医学专家等120人的专业咨询服务团队,群众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专家人员,点对点提供解纷咨询服务,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议和法律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图片 江苏政法
编辑: 徐睿翔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