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新扩建的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即将对外开放,陵园内青松苍翠欲滴,新落成的纪念碑巍峨高耸,让原先1米多高的五条土岭的墓区更显庄严肃穆。
清明临近,55岁的卞康全更加忙碌了,每天早早赶到陵园,忙着为每一位烈士的坟头添上一抔新土,忙着寻找烈士亲属,忙着擦拭墓碑、清扫卫生……这样的做法,从他爷爷那时开始,祖孙三代人,至今已经坚持了75年,从未间断。
三代人75年守英灵
五条岭烈士陵园位于如今的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庆元村,这里长眠着2000多名盐南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慰烈工程”迁至陵园的近千名英烈。
1947年12月,盐南阻击战在盐城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赴后继,激战四天四夜,共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虏3000多人,我军也有2000多名战士血洒疆场。由于战事频仍,条件所限,无法一一建坟,烈士的遗体只能以叠葬的方式匆匆安放在挖好的五条沟内,堆成五条长岭,每条岭长约40米、高1米多、各有31个坟茔,民间称其为“五条岭”。去年3月份,五条岭烈士陵园提升改造工程启动,计划从原占地10亩扩建至50亩,新建烈士纪念碑、盐南战役纪念馆、无名烈士墙、党员宣誓墙等。
五条岭上,青草75年荣枯,卞家3代守护墓园风雨无阻。当年,卞康全的爷爷卞德容参与掩埋烈士遗体,父亲卞华当时才8岁,就站在旁边。此后,卞德容夫妇常带着卞华去五条岭除草添土。
在卞华16岁那年,卞德容离世后,他成为第二代守墓人。结婚后,妻子程庆莲和卞华一起守,有了孩子,夫妻二人带着孩子一起守。分田时,不少人因为五条岭是墓地,不敢要后面的田,“我们不怕,那里埋的都是革命烈士。”卞华说。
对卞华两口子来说,五条岭里埋着的,是和家中亲人程步凤一样的人。程步凤是卞华的远房舅舅、程庆莲的堂叔,参加革命后于1948年被捕入狱,敌人严刑逼供未果后将其杀害。但当时十来岁的卞康全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我们兄弟姐妹在家把饭都做好了,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但母亲还在五条岭慢慢添土。她一边添土,一边跟我们说:埋在这里的烈士和堂外公没有区别,都是我们最亲的人。”
跟着父母,卞康全接过守墓的“接力棒”。就这样,当年一句“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在卞家传了下来,在言传身教中一代代默默坚守,从祖父祖母,到父亲母亲,再到卞康全自己,三代人接力守护英灵,75年不曾离开。
帮助英烈寻亲不停息
拔草,添土,守好墓,等着烈士的亲人。可他们的亲人什么时候才会来?卞康全不知道。“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守护着,等待着。”
2009年,五条岭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翻新修整,前来瞻仰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也是从那时起,卞康全萌生了一个想法,与其等待,不如主动帮助烈士们找寻亲人。
后来,盐城当地组织各村镇收集信息,出版了《难忘五条岭》,书中包含751名烈士名录。卞康全和当时在涟水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工作的王继华交流中,又获悉85名葬在五条岭的涟水籍烈士名单,836名烈士“有了名字”。
有了烈士的信息,帮烈士找到亲人,就成为卞康全心中的执念。2018年,他开始往这836名烈士籍贯地寄送“寻亲信”。
“兹有您家先人XXX烈士,资料查得在1947年盐南阻击战中壮烈牺牲,被当地人民群众安葬在盐城市步凤镇庆元村二组(原港南组)的五条岭烈士陵园中,今致函您家,特告之,了结寻找之心愿。”落款是五条岭守墓人卞康全,并留下他的联系方式。
起初卞康全自掏腰包寄送了300余封信,2020年亭湖区邮政局在五条岭举行党建活动,感动于卞康全的行为,决定为他免费提供信封、免费投递。
《难忘五条岭》被卞康全翻了又翻,有的书页已掉落,烈士名单上做了不同标记,用来区分已联系上、信寄出被退回、未寄出……然而,有些信件常因“原址查无此人”被退回。2019年初,头条寻人“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组联系卞康全,表示愿意免费帮忙一起寻找烈士后代。卞康全当晚就将836名烈士名录以及已找到后人的烈士名录发给对方。依托地理位置弹窗技术,项目组在今日头条App上将这些烈士信息陆续弹窗到烈士的家乡。
泰州的季福林烈士正是通过今日头条的“弹窗”被家人“找到”的。
“72年了,二伯(二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您该回家了……”2019年12月,一场特殊的祭拜在五条岭举行:因为身体不好,季福林的侄儿季士勋在泰州靖江家中穿戴整齐,通过和在五条岭的儿子电话连线,完成隔空祭拜。
截至目前,通过寄信、头条弹窗等方式,五条岭有330余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卞康全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媒体、志愿者、政府等多方努力的结果,我敬重这些人。”
卞康全家中珍藏着一只风筝,是一位山东籍烈士后人收到寻亲信找到五条岭,并带了这里的土回家(意为“迁坟”)后,寄给他的。卞康全一直小心收藏,从未给孩子们放过。“烈士就像这风筝,从山东飘到这里战斗,并葬身于此,但风筝的线一直没断,一直在家人手中攥着。于是,家人千里迢迢地来接烈士回家。”
几年来,卞康全先后寄出上千封信。多年来,卞康全帮助烈士寻亲的脚步从未停止,通过写信、网上发布以及和媒体、志愿者合作等方式,五条岭330余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卞康全有个心愿,希望有一天,这里的2000多名烈士,都能有他们的亲人来祭扫。
五条岭成心灵归处
每天,卞康全都非常忙碌。
第一件事就是对着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再诵读一遍毛主席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
五条岭的地,卞康全每天要扫好多次,尽量保证地上没有叶子、花瓣等,“让烈士和参观者都有个整洁的环境”。讲解要说好多遍,让来瞻仰的参观者尽可能多地了解那段历史,讲解前他也要对着纪念碑三鞠躬。电话要接好多个,有单位联系来参观的、有烈士后人来寻亲的、有邮差退信的……频繁的联系,卞康全手机打坏了好几部,号码从未换过。只要有未接来电他必定回拨,“万一是烈士后人呢,如果是打错的,我就说声‘对不起’再把电话挂断。”
少年慕英烈,一生不了情。五条岭似乎已成为卞康全的心灵归处,他变得和祖父、父亲一样,离不开这里。日记本、登记簿、烈士遗物,甚至是参观者敬献花篮上的挽联、退回的寻亲信……与这里相关的一切,都被他用一个个纸箱、行李箱分类收好,整齐摆放在书架上。
其中一只纸箱专门用于存放烈士的遗物:残破的搪瓷碗、断裂生锈的军刺、10多支“黎明”“勒铭”“新星”等牌子的钢笔……这些是在五条岭烈士墓的历次整修过程中,卞康全靠自己微薄的积蓄,从挖掘的民工手中,搜集购买的烈士遗物,他都用红纸包一一包好,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珍藏家中、悉心保存。关于这些烈士遗物的搜集时间、经过等,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在卞康全的家中,一本本厚厚的来宾登记簿,里面记录着2010年4月以来前来祭扫五条岭英烈的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和留言,他将这些登记簿与自己的日记本合并称为“陵园记事簿”,如今,这样的记事簿已经攒有15本。卞康全说,能为烈士守护陵园,是他最感自豪的事,这是他最高的荣誉,他会一辈子守护好这些为人民而牺牲的英烈。
策划 王晓映
统筹 唐悦 金亦炜
采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祝洁 通讯员 尹丽珊 倪 玲
编辑: 白雪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云祭,缅怀
勿忘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