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的道路上,新添了一批“无人驾驶巴士”——整车造型仿佛科幻电影里的“飞船”,每辆车有7个座位,最多能载14人;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它们能精准、娴熟地作出自动起步、加速、转弯、避让行人和障碍物等动作,引得市民争相乘坐“打卡”。
这批未来感十足的迷你巴士,是苏州金龙海格客车研发、生产的Pro-Blue“深蓝”L4级量产无人驾驶巴士,整车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控制器、底盘线控等先进技术,展现了中国商用车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
今年43岁的汽车工程师聂石启正是“深蓝”研发团队的一员。在他看来,一辆辆无人驾驶巴士,凝聚着他和同事们多年的心血、汗水,更是中国商用车从柴油车到新能源车、从传统人工驾驶到智能网联控制的发展转型之路的生动缩影。
聂石启2009年入职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下称“苏州金龙”),彼时,苏州金龙的柴油客车产品因质量过硬、价格适中畅销海内外。据聂石启回忆,自己来公司“打的第一场大仗”是2012年帮助南美客户订购的双层大巴车解决偶有发生的熄火问题。
“南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公交车、机场接驳车底盘低,在上下坡或紧急加速、减速时,车内扁平油箱容易吸入空气,影响柴油燃烧效果。”聂石启告诉记者,面对这个客车界的“老大难”问题,他和同事们迎难而上,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最终研发出“双吸油盘”,让超低底盘车型也能顺畅驾驶,这一发明也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
2014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新能源车而言,除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动力系统外,电磁兼容性也是产品研发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个问题如果没处理好,车辆在行驶中就会干扰道路两边行人、住户的电子产品信号,同时,车辆自身也容易受干扰,比如行驶到发电厂周围就会熄火……”聂石启告诉记者,作为苏州金龙电磁兼容性(EMC)项目的负责人,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克难关,确保了公司生产的所有新能源车全部达到国家在电磁兼容性方面的标准。
2015年,紧跟汽车技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方向,苏州金龙开始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项目和无人驾驶客车的研发,聂石启又开启新的征程。这其中最让他自豪的,是自己参与了无人驾驶客车线控底盘的研发。
“如果把无人驾驶汽车比作一个人,自动驾驶控制器相当于他的大脑,各种传感器相当于他的眼睛,而线控底盘相当于他的手和脚,关系到能否准确、迅速执行‘大脑’发出的指令。”聂石启说,2015年时,小型无人驾驶车辆的线控底盘已比较成熟,但大吨位的商用车在这方面仍是空白。怀着“决不能让外国人‘卡脖子’”的使命感,聂石启和同事们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商用车线控底盘系统,让车辆自动控制快速精准、安全平稳。
在聂石启和同事们的持续努力下,苏州金龙获得智能客车相关专利70余项。2019年,该公司在全球率先实现了L4级无人驾驶客车的编队行驶。今年9月,又率先发布了全球首款纯网联式5G全息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客车,加速了无人驾驶客车的商业化落地运营。
10月16日,聂石启作为预备党员参加了公司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让我和同事备受鼓舞,聂石启说。“目前,我国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方面仍‘受制于人’。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踔厉奋发,以更大热情、更足干劲投入到自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中,为中国客车领先世界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策划 王晓映 高伟
统筹 朱威 唐悦 刘霞
记者 金亦炜
美编 吴盈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白雪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