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一种外貌奇特的鸟类——红耳鹎。
“腮红”与红尾呼应
红耳鹎中等体型,全长约20厘米,在鸟类中辨识度比较高。雌雄鸟外观差不多,都是灰背、灰翅、灰尾巴、白肚皮。
它们的辨识度来自脸和尾。白脸脸颊上方、眼下后方有鲜红色斑块。它们尾部颜色与“腮红”呼应,也呈鲜红色。因外貌特征,它们得名红耳鹎。
不过,“红耳”是成鸟的特征,亚成鸟无红色耳斑,尾部呈粉红色。
性格活泼,喜唱歌
红耳鹎吵嚷好动,喜栖于突出物上,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鸣声轻快悦耳,类似“布匹-布匹-布匹”。它们胆子大、不怕人,常在人类居住区附近成群活动。
在开阔林区、林缘、次生植被,村落、农田附近的树林、灌丛,甚至城镇的公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常以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20至30余只的大群。不但与同类聚集,它们还会和红臀鹎、黄臀鹎混群活动。
红耳鹎雏鸟刚出壳时浑身无毛,几天后羽毛渐渐长出,头顶上最先长出浓密羽毛。雏鸟以蛋白质丰富的昆虫等小动物为主食,成鸟实性较杂,昆虫、种子、果实等,找到什么吃什么。
它们是典型“南方姑娘”
红耳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印度和东南亚是它们最主要栖息地,我国华南和西南也广泛分布红耳鹎,且均为留鸟。
近年,科研人员常于2月、5月、6月、10月等月份在江苏观察到它们。海报中的红耳鹎就是苏州市林业站和苏州大学生态研究所在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拍摄到的。更有观鸟者在北京、河南等中国北部记录到它们。
热带、亚热带留鸟缘何现身江苏
红耳鹎颜色鲜明、模样俊俏,再加上鸣声婉转,是受欢迎的笼养鸟。江苏乃至中国北部出现的红耳鹎有很大可能是从鸟笼中逃逸的,或者有人从鸟市中买来就地放生的。
在我国,红耳鹎属于三有动物,私自捕捉和贩卖是违法行为。
采写:刘春
美编:朱丹清
摄影:苏州市林业站、苏州大学生态研究所 供图
编辑: 金亦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