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呼吸系统的症状。在这场战“疫”中,各大医院的呼吸科站在了抗疫的最中央。呼吸科的医护人员扮演着“守门人”的重要角色。
在新冠肺炎“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中;在推进“关口前移”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化的过程中;在患者肺部疑难杂症处理中;在ICU危重症患者肺部严重病变的救治中,呼吸科的医护人员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最美的身影。
江苏“呼吸科战队”
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呼吸科医生超过215名,呼吸科护士超过295名。其中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超过20人,副主任医师超过80人。其中南京鼓楼医院所派出的呼吸科医生人数最多。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苏北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丰县人民医院、徐州市肿瘤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均派出了多名专业的呼吸科医生。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
倾听重量级专家说
姚欣:“我每天必须带队查房,观察患者病情”
姚欣,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队员,挂任黄石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
在南京,姚欣是业内著名的专家;来到黄石,姚欣勇挑重担,他支援的黄石市中医院收治了黄石当地及周边地区2/3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大多为危重患者,医务人员身心疲劳,而姚欣的种种改进措施,让收治有序、医护力量调配得当。同时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姚欣夜以继日参与危重病人的救治。身兼行政和医疗双重重任,姚欣自来到黄石就没有休息过一日,每天更是直到深夜才能回到驻地。按他的话说,来到黄石就没有了几号和星期几的概念。
姚欣的专业和魄力还体现在他对病患诊疗的方案制定上。一位病情进展迅猛、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的32岁年轻男患者收治入院。因为病人自身感受极差,“躺在床上就像胸口压了一块石头,喘不上气”,经过对患者之前病情的研究,姚欣和团队果断调整治疗方案,突破常规地加大某药剂的使用剂量,及时阻断了病情的进程。姚欣说:“我每天必须亲自带队查房,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流,甚至亲自操作,这些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深深刻在姚欣的骨子里。“不和病人接触,那还叫什么看病?”
刘国华:“哪里有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
刘国华,苏州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江苏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苏州一队队长。
“1月底,我来到武汉时正值疫情最复杂、最严峻的时候,那时江夏区人民医院的新冠肺炎病区连加床都全部收满,疑难危重患者也占很大比例。” 刘国华说,抵达后不仅参与查房,也参与绝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哪里有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
“面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我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患者转危为安。” 刘国华说,高流量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有时病区一下子就有多台这样的机器在运转,要时刻不停地巡视,观察机器的运作情况及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机器的参数、病人的面罩、甚至帮患者拍背咳痰。
“气溶胶的风险时刻存在,但精准施治,救死扶伤是我应尽的职责。” 刘国华说,尽管防护服里充满了汗水,但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后对我们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感谢则是莫大的宽慰。
“当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凭借着多年的呼吸内科工作经验,我还是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些规律,归纳了不同的病患类型,并制定了差别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刘国华说,目前,凭借着实践中的专业自信,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大多数重症患者恢复了健康。
冯旰珠:“我是急需的专业人士,去湖北义不容辞”
“我是党员,又是急需的专业人士,还有这样的经历,去湖北我义不容辞。”南医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冯旰珠第一时间报名“请战”。2月11日他火线支援黄石。
在2003年。那一年他和江苏其他6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参与“非典”疫情救治工作。那一次“出征”,7人指导全自治区的救治工作。江苏专家到来后,内蒙古巴盟地区危重病人的救治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未再发生一例“非典”死亡病例。任务圆满完成,冯旰珠当年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省级新长征突击标兵”“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当年主要是会诊、指导和培训;现在我除了承担技术指导,还要直接参与抢救。”冯旰珠担任黄石市中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首席专家,又是黄石市所有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巡诊专家组组长。此外,他还具体负责黄石市中医院一个重症病区,而且是当时所有重症病区里病人病情最重的一个病区。
采访冯旰珠,听不到“惊心动魄”的抢救故事。在既无特效药,也没有确定有效疗法的情况下,“团队每个环节尽量做到最好,是我们让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的重要原因。”冯旰珠认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关键就靠“细微的观察、精心的调整、精准的治疗”。
穆传勇:“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是我的主战场”
穆传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挂任黄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业务主任。穆传勇就是患者口中的“老穆主任”。每次进隔离病房,穆传勇请同事在隔离服写上“江苏老穆”,患者亲切地喊他“老穆主任”。报名上战“疫”前线,穆传勇说这是一种责任,遵从内心的选择,“哪里有呼吸科的病人,哪里就是我的主战场。”
新冠肺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累及的脏器主要是肺部。由新冠肺炎引发的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由穆传勇率领的呼吸科团队诊治。比如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不发烧、不咳嗽,精神不错,肺部影像显示症状仍在加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 穆传勇敏锐捕捉到蛛丝马迹。老奶奶的右肺有空洞性病变,有合并肺曲霉病的可能。痰液化验,果然找到了曲霉孢子。由此判断,老奶奶新冠肺炎合并其他感染。给予抗真菌治疗后,老奶奶的病情逐渐好转并于近期出院。还有一位70多岁的爷爷久病不愈,病情危重。穆传勇诊治后发现,爷爷的抗感染治疗力度不够,调整了诊疗策略后,爷爷恢复良好已经出院。“不少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这时需要专业的呼吸科医生上阵了。”
冯健:“这场战‘疫’中,呼吸科医生必然冲到前线”
冯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坐镇”黄石市中心医院14病区。近30年从医经历,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深耕20余年。“我们南通附院呼吸科所有医生都报名了,我作为科室负责人必然身先士卒,第一个到前线。”
初到黄石,冯健负责的病区收治了一群特殊的病人。核酸检测阴性,肺部症状明显,“这些病人必须隔离治疗,既不能漏诊,也要及时筛选出非新冠肺炎患者。”疫情发展关键期,冯健和团队承担的责任至关重要。核酸检测是金标准,当金标准用不上时,必须靠呼吸科专家的专业判断。“一个是影像学判断,一是临床症状。”有一位70多岁的爷爷多次核酸检测是阴性,但其肺部影像诊断与新冠肺炎相似,且出现了症状。“当时我们判断,这个病人必须隔离治疗。”在之后的抗体检测中,果然证明了冯健的判断。靠的正是多年临床实践积累下的经验。
冯健曾参与汶川地震震后患者救治,深知良好的情绪对疾病恢复的积极意义。病房中有的患者年龄大、口音重,冯健每次总能和患者唠上嗑,沟通得挺顺畅,“这个时候,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能增强战胜病魔的自信心。”
苗立云:“呼吸系统问题,我责无旁贷”
苗立云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他说:“呼吸系统的问题,我责无旁贷,因为最懂‘它’的人是我。”
苗立云所在的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南京鼓楼医院队共162人,2月15日整建制接管武汉第一人民医院两个病区,在这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共收治80多位患者,按照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这其中重症、危重症就有70余人,而截至目前已经治愈出院40余人。
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20余年,曾参与SARS、禽流感、甲流的一线防控工作,苗立云在实践中掌握了如何防止呼吸系统病原体在院内的传播,如何依据临床、影像学资料预判哪些患者最可能出现病情恶化的技能。
“治疗新冠肺炎的难点在于看似不严重的患者也可以突然出现病情的急剧恶化、甚至死亡。”苗立云说,必须集中起医疗队的骨干力量,分析每个患者特点,利用影像学特征,将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患者提前筛出来,将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有机的结合,提前制定出防治措施,严密观察,重点治疗,“这样有效降低了病情的恶化率,加快了患者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策划:朱岷 黄建伟 任松筠 沈峥嵘
全媒体统筹:孔德信
文字:王世停 陈月飞 王拓 胡安静 蔡蕴琦
视频:唐澄 曹阳 孟姝含 陶蓉 余勤雍
制图:李爽 张红 郑玲玲
编辑: 李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