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非常火爆的神剧《延禧攻略》中,女主角“魏璎珞” 不仅是一个勇敢坚强、机敏灵活的励志女子,还有着精湛绝伦的刺绣技艺。然而,在苏州镇湖街道,有一名绣娘通过用苏绣的表现形式,将浩瀚宇宙星空、狮子座流星雨、极光等进行完美呈现,或朦胧唯美,或深邃广袤,或撼人心魄,这些作品被上传到网上后,许多欣赏者对此赞叹不已,绣娘陈英华也被网友们称作是苏州版“魏璎珞”。
苏州绣娘的“星空情结”
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镇湖街道是当地声名远扬的苏绣小镇,这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绣娘们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一方绣架、十指春风。时光倒转、实物为证,两百年前,故宫的大量绣品,包括皇帝龙袍上的绣片、床榻上的靠垫、门楣的装饰等等,大都出自苏州绣娘之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苏州镇湖绣品街上,这条街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绣庄,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陈英华所在的刺绣艺术馆,一进大厅,里面显得非常安静,五六个绣娘正在安静地绣着各种作品,绣娘陈英华正在复原一件北京故宫的清朝王室御用绣品。
1973年出生的陈英华,祖上四代从事刺绣行业,从小对刺绣耳濡目染,刚上小学的她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门技艺。陈英华回忆说:“小时候对星空非常感兴趣,那时候夏夜的星空显得特别纯净,自己每晚都会坐在院子里,听爷爷奶奶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类的神话故事,从此对美丽的星空非常神往。”
2000年,陈英华看到了一张通过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蟹状星云图片,这张特别漂亮的星空图片让她十分着迷,只一眼,就被深深震撼,来自宇宙的美丽,实在太难以言喻!当即,她决定要用刺绣再现这种美丽。
她找来丝线,架起绣绷架,一针一线精心绣制起来,采用乱针绣等多种针法,每次感觉不满意的时候便拆线重新来绣。为了展现天体的迷人光晕,她把丝线劈成1/16,有些甚至达到了1/64,这样的丝线细软如绒毛,可以使绣品色彩绚丽,纹理丰富,还富有立体感。陈英华整整用了八个月的时间,第一幅星空系列刺绣作品才最终顺利完成。
18年来绣制
26幅星空系列作品
“这幅《蟹状星云》绣品感觉太神奇了!各种光打上去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感觉非常美。”因为自己特别喜欢,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8年来总共绣制了26幅星空系列刺绣作品。为了能够真切体会到星空的魅力,陈英华专门来到北京天文馆,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各种星空景象。
“我要用苏绣来展现神秘而美丽的星空以及天文奇观,”面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陈英华略显激动地说,“最近这些年,我一直在专心做这个宇宙星空系列刺绣。”在陈英华的绣庄内,记者见到了多幅已经完工的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这些作品为整个绣庄增添了更多的绚丽色彩,也带来了些许宇宙神秘气息。
《蟹状星云》、《马头状星云》、《猎户座星云》、《黑洞》……通过巧妙手法,这些星空图在60厘米长的正方形底版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与哈勃望远镜所拍照片相比,苏绣版星空奇观色彩更加清晰,也更富立体感和层次感,神秘的宇宙奇观与传统的刺绣实现了完美的融合。陈英华认为,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的结合。
陈英华告诉记者,星空系列刺绣作品中难度最高、用时最长、做得最辛苦,也是她最喜欢的作品《蟹状星云》,为了尽可能地表现星空的魅力,她一遍遍试,一遍遍绣,不满意就拆线重来。“这个星云图由于颜色多、纹理多,有时感觉难以下手,特别是对于云的走向很难把握,有时针法甚至都无法顺利衔接,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针法和色彩的变化来体现立体感,我和助手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而这一切更是与这一星云的“中国缘”有关。根据历史记载,1054年7月4日(即宋仁宗至和元年的五月己丑)大约寅时,在现在蟹状星云的位置上曾经出现过超新星爆发。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最早记录了这一天体变化,而现在的蟹状星云就是这颗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部分残骸。
引来各国专家惊叹
NASA多次提出购买
在2012年,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展览中,陈英华创作的几幅星空系列刺绣作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阵阵惊叹。每次展览时,许多观众刚开始都以为是一幅用很高分辨率的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凑近了细看,才发现原来是绣出来的,它们通过粗细各异的丝线,细细密密的针脚,这些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将星空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展览现场
这些星空系列刺绣作品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览时,吸引了许多孩子好奇的目光,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英国皇家学会,工作人员对陈英华带来的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评价非常高,大家都认为太美了。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还多次提出,想要购买这组令人惊叹的星空系列刺绣作品。对此,陈英华连价格都没问,便十分坚定地回绝了。“这是我最爱的一组作品,我花了很多心思,我想把它们留在国内的科技馆,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未来,陈英华计划将其创作的这组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进行专场展示,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将都可以在苏州一睹苏绣版的星空魅力。
陈英华平时喜爱摄影,经常前往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欣赏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物藏品。如今,陈英华每天都要在绣绷架前绣上七八个小时。虽然在一些人眼中,刺绣是一门特别枯燥的手艺,陈英华却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当我坐下来刺绣的时候,内心会觉得很平静,我喜欢这种感觉,以针为笔,以线着色,在纱布上挥毫。”天资聪颖的陈英华,灵活掌握多种绣法,除了绣制传统的花草虫鸟图案,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创作。
再现皇家刺绣风姿
完美仿制故宫受损刺绣文物
在2006年,北京故宫要修复刺绣文物,专家们看中了身怀绝技的陈英华。修复刺绣文物并不是简单的缝缝补补,不但要保持丝线颜色、所绣图案与原物没有丝毫的差别,而且用到的针法也是失传已久的宫廷古法刺绣。可以说,这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能完美再现两百多年前的皇家刺绣,陈英华前往清华美院,系统地学习绘画和色彩理论,并且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最终掌握了缠针、单平套针、集套针、滚针、旋针等多种针法。陈英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带领自己的绣娘团队,修复了100余件宫廷绣品。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两个作品是太上皇宫的龙椅靠垫和米珠龙袍。龙椅靠垫以盘金绣为主,图案用18K真金手工制成,粗细程度还原与原物一模一样。米珠龙袍的整件龙袍有着形态各异的八条龙,而且龙鳞上充满着小米般细小的珍珠,经过陈英华的巧手缝制,4000颗太湖淡水珠,最终盘踞在龙袍上,龙身还用了纯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北京故宫里大量受损的刺绣文物,经过陈英华团队的修复,变得栩栩如生,恢复了古代的韵味。
陈英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此前,她给故宫博物院寿康宫复制的一幅刺绣作品是宝座上的坐垫,根据它的原纹一比一复制,而且必须按照宫里头的标准来做,从丝线的颜色到刺绣的针法。据介绍,故宫修复文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对绣品的复制要求不仅色彩、图案与原件没有差别,还要保证所用的针法也是古法,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复原工作。
陈英华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眼里只有针线。2006年,她开始着手乾隆花园倦勤斋隔扇的双面绣复原。倦勤斋是乾隆皇帝为自己打造的一个视觉幻象空间。倦勤斋的128幅双面绣屏风隔断,用了60多种颜色,共15种图案,针法用的都是古法,很多都已失传。从紫藤通景画,到一面面隔扇上透光的双面绣夹纱,陈英华靠残存的绣片反复试验,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补全了倦勤斋的隔扇夹纱,完美再现了二百多年前的皇家刺绣风采。
最近,陈英华多次前往北京故宫,准备复原延趣楼里的一面屏风隔断上的刺绣,刺绣的内容为折枝牡丹,对针法和色彩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她对自己非常有信心。
紫牛新闻记者|张毕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编辑: 肖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