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江苏省社科院和句容市纪委监委联合举办的推动政治生态高质量建设暨首届廉政与治理研讨会隆重开幕,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句容,围绕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政治生态是篇“大文章”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净化政治生态”的重大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建明教授强调,这是基于当下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以及政治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和治理实践而提炼、倡导的一个新概念。
“政治生态是篇‘大文章’!”在中央纪委研究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邵景均看来,政治生态就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可以深刻影响到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
政治生态好,从政环境就优良,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从政环境就恶劣,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就好比一个池塘中,如果有几条鱼死了,那可能是鱼的问题,如果有很多鱼都死了,那就是水的生态出了问题。对政治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桑学成用了这样一个形象比喻。
政治生态状况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任建明认为可以通过从政环境、腐败状况和管党治党成效三个方面来判断,“从政环境优劣是政治生态的直观反映,腐败与政治生态相互影响,而党内政治生活,也透过干部关系和一系列法规制度折射出政治生态优劣。”
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夏锦文表示,“这说明,必须把政治生态问题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整体而言,可以将政治生态恶化的污染源分为行为层面和思想层面因素,前者指党员干部违反纪律和法律的失范行为,后者则包括理想信念缺失、腐化堕落等”,任建明认为:“就现实而言,污染源主要有三个,包括腐败、不健康人际关系、不正之风。而腐败,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是重构政治生态的重要任务。桑学成认为,公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关系化等异化现象造成政治生态系统新陈代谢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政治生态。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也一再证明,惩治腐败分子所取得的绩效与政治生态的优良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说,持之以恒惩治腐败分子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最佳突破口。”
江苏科技大学黄进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包括在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文化上的'刮骨疗伤',使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从当下情况看,中国政治生态呈现出一种良性演替的趋势发展,这种乐观的情景给人以积极的预期。”省社科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朋表示,“这也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总体向上态势的重要原因。”
建设“大文章”需要“大手笔”
政治生态是检验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中央纪委研究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邵景钧认为“写好政治生态建设‘大文章’”需要“大手笔”,关键就是“选人用人制度。”他进一步指出,“会识人、会选人、用好人,是领导者的‘第一资本’。这一点理清楚了,就有助于形成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与之相适应的的文化。否则好的制度也可能被不健康的力量所利用,进而导致不健康的政治生态。”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明军表示,“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力推动以及相应的典型示范。离开文化的培育,高谈制度和规则只能是空话。”
夏锦文建议从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政治运行过程、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入手,共同为政治生态夯实稳固基础。“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的重点是抓住这三个基础性环节。”
交汇点记者 魏晓敏
编辑: 范杰逊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