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这一禁令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生效。实际上,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课堂,一直是中外中小学校不得不去面对的管理难题,校园的“大门”是否真的应该对手机关闭呢?
各国陆续推出“校园手机禁令” 国内暂无明文规定
按照新规,法国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手机,除非出于教学目的,或是残疾儿童的特别需要。高中学校可自愿全部或部分执行此手机禁令。除手机外,新法案还规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电脑和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
其实,法国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2007年,意大利就禁止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英国于2012年宣布,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希腊不仅学生不能用手机,连教师的手机都只能以教学为目的。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违者最高罚款10万欧元。美国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不得把手机带入教室。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但禁不禁止手机进中小学校园,争论已不止十年。有专家指出,我国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率上甚至高过欧美不少国家,手机以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文化,已经深刻融入人们的社交、购物、出行等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至19岁年龄层的占比19.4%,年轻人接触手机及互联网的时间更加提前已经是必然趋势。
江苏省内不少中小学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
这些年,我国对少年“低头族”的关注持续增长。为了让孩子们能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学校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记者调查了解到,省内的不少中小学或用明文规定,或由教师私下规劝的方式,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
南京市第一中学早在几年前就曾发布关于“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告家长书,明确规定禁止在学校教学区使用手机,但会在各班级提供2部非智能手机,方便孩子们与家长联系。
“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不仅仅是作为通讯工具,可能会通过手机玩游戏或者浏览网页,对学习产生影响。”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说,告家长书发出后,绝大多数家长表示了肯定和支持,大部分学生也能做到遵守规定。相较于国内,国外的中小学对于手机禁止进校园的管理更加严格,“之前去英国交流时发现,在英国的中小学门口都会张贴禁止携带手机等科技产品的通知,有明确的相应规定。”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一规定,不仅是体现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教师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东台市溱东中学初二语文教师王爱华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带手机上学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基本上我会先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带手机来学校,可能有的学生会有特殊情况。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会把他们带到办公室进行沟通,跟他们说明不可以把手机带到教室,并将手机交给家长代为保管。”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因手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学生因手机产生攀比、作弊、盗窃等行为而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的大有人在。“令人担心的是,手机对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具有很大诱惑。”在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学连续担任了11年班主任的汤新梅老师说,在没有正确的引导情况下,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让人唏嘘,打游戏、看小说、聊天、网购、考试作弊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教育专家呼吁:更需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网络上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手机管理方法,受访者最支持的是上课期间统一管理(59.3%)和使用宣传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58.8%),仅7.6%的受访者支持学校直接没收学生手机。
不少教育专家也呼吁,如果仅仅通过强制性的举措和规定来解决,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正确的疏导、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适度理性的使用手机才是长久之计。
“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说,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利弊大家都十分清楚,家庭和学校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把手机从打发时间的“玩具”变成成长学习的“工具”。“一方面要人为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空间,绝不能让手机一直‘长伴’在孩子手边,随时随地地任意使用。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孩子正确认识手机、提升自控能力,让手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终学生会成人,如果没有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在没有学校、家庭监督、管理之后,也会沉迷手机游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边禁边疏,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弱,适合禁止在校园使用手机,但是,不能只禁不教,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怎么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使用手机习惯,尤其是家庭,不能只给孩子配手机,而忽视对孩子的引导,甚至有时自己忙,便用手机下载动画、游戏打发孩子,这是导致未成年学生沉迷游戏,产生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
无论如何,最大限度规避手机对学生的伤害,让学生最大化受益,是应该追求的状态。“在信息化社会,中小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判断与选择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一味地禁止并不是上上之策。”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倪娟说,作为学校要积极研究对策,引导孩子如何用好手机,更好地促进学习。“尤其是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转型在即,我们应当在教与学层面研究更多的转型,而非简单禁止。”
交汇点记者 王 拓 实习生 乐美真
编辑: 范杰逊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