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都没怎么摸过,四五岁就报个“编程班”;为了参加编程竞赛,家长带着孩子奔波全国、精疲力尽……最近发布的《中国少儿编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少儿编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0亿—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50万。“编程热”愈演愈烈,大有成为又一个“全民奥数”之势。
与奥数相比,少儿编程班还是“熟悉的味道”:打着“锻炼思维模式”“提高逻辑能力”旗号的培训机构,抱着挖掘“技术天赋”、抢抓名校“敲门砖”想法的家长,佐着“别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绝不能落后”的调料,浇上逐利资本的编程培训机构这碗热油,炒出了一盘香辣辣的“编程热”。“编程从娃娃抓起”有道理吗?当然有。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国内外都在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问题是,少儿编程一旦与上学、择校挂钩,渐渐就失去了原来的滋味。
“不懂编程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学会编程将获得加分特招”,“编程热”的变味,编程培训机构的营销宣传自然脱不了干系。但归根结底,这仍是家长的“起跑线焦虑”在作祟。在“你家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偷跑,我家孩子就要跑得更早、更快”的“剧场效应”影响下,从英语、乐器、奥数到现在的编程,从违规补课到超纲、超前教学,从疯狂早教到低龄留学,这么多年来,“起跑线焦虑”总是纷至沓来、此伏彼起,挥之不去、无处不在。
“起跑线焦虑”为何总是挥之不去?原因当然可归咎于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秉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愿望,一些家长把自己滑入“下流社会”的恐慌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压力,不自觉地转嫁在孩子身上,催着孩子一路快跑。但也要看到,“起跑线焦虑”的长期存在,也源于国内应试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强化的倾向。就拿编程培训来说,明明有奥数的教训在前,为何还纷纷把编程纳入中考特招范围?考试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变成一个激烈的“跑场”,这样的道理应该不难懂。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谓“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一味驱赶着孩子在更早更快的道路上狂奔,换来的可能是人生成长的不可持续。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倒挂”现象,基础教育是厮杀一片,高等教育则自由放任,这种竞争过分前移的做法对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学习韧性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如果人生真有“起跑线”,那当是处处“起跑线”,与其不断地把“起跑线”前置,倒不如教给孩子面对竞争的勇气、智慧以及平和的心态。人生的路很长,而且不止一条,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他的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蔓延的“起跑线焦虑”正在让教育异化成一种财力的比拼、时间的消耗,显然不能听之任之。我们期待“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得到根本性转变,期待各种课外培训都不再与升学挂钩,期待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教育机会更平等,期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形成良性互动……从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到开启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们在“代码世界”里有的是好奇和快乐,而不是焦虑和压力。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姿正腔媛”工作室出品
编辑: 沈蕾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