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摇到‘华侨城’了,140多号,估计能选到不错的户型!”今日,南京河西佳兆业城市广场、绿地华侨城海珀滨江、升龙桃花园著3家将于明天开盘的楼盘,在经过网上公证摇号后,分别摇出了开盘时的选房顺序号,来自盐城的一位购房人,借来1000万元报名参加了3家楼盘摇号,很幸运地摇到了其中一家楼盘较为靠前的选房号,忍不住向记者分享“中彩”的喜悦。
这位盐城购房人实则是为落户南京不久的女儿买房。为了增大买房几率,他们在即将开盘的这三家楼盘都报了名,而报名登记时,三家楼盘均设定了从200多万到300多万不等的验资门槛,为了一并“闯”过3家楼盘的“验资关”,他们想办法外借了1000万元,分别参与3家楼盘摇号,摇完后再把借款还回去。“桃花园著也摇上了,但号码靠后;佳兆业没摇上。”他们摇中的绿地华侨城海珀滨江楼盘,此次共推出810套房源,100+的选房号意味着买到中意户型的可能性很大。
“晚上6点的火车来南京,明天一早就参加选房。”这位购房人难掩兴奋。她更是坦言,最近一直张罗着为孩子找对象,而在他们这些外地家长看来,孩子在南京成为“有房一族”后,找对象就更有“资本”了。
南京一位购房人上个月曾参加河西一家楼盘摇号,但并没有摇中,此次再次参加了佳兆业城市广场和绿地华侨城海珀滨江的摇号,前者未中,后者则摇中500+的选房号,终于能买到河西一套房了。“明天要起个大早,楼盘通知前600号的购房人6点半就要去签到。”这家楼盘的样板间这两天才对外开放,为了买房时能买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天下午这位购房人还专门赶往楼盘现场仔细考察了样板间。
但新的烦恼也接踵而至,按照楼盘规定,开盘当天认购时就须支付不低于总房款80%的房款(含50万元定金),这家楼盘所售房源面积从122平方米至200平方米不等,均价3.5万元/平方米,8成总价则意味着购房人须在认购时至少支付340万元至560万元。“毕竟我们的选房号不靠前,就担心轮到我们选房时,已经没有特别中意的户型了,如果余下的房源面积都偏大,那么我们目前的支付能力可能又跟不上。”
当然,与更多根本就未摇中号或摇号靠后、买房几乎无望的购房人相比,这似乎只是“幸福的烦恼”——
继6月初四盘齐开后,南京楼市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河西板块,再次推出一批新房房源应市,此次虽然仅有3家楼盘推新,但房源量却多达1465套,与月初4家楼盘700余套房的新推房源量相比几乎翻了倍。尽管如此,从摇号的情况看,供求失衡的状况仍然难以扭转,3家楼盘参与摇号的购房人超过了2.1万组,其中佳兆业城市广场共推475套房,参与摇号的客户达12524组,创下南京楼市历史上单盘报名人数最高纪录,中签率仅3.8%。绿地华侨城海珀滨江的房源量虽然可观,但中签率也不过12.3%。
基于此,业内把那些参与摇号却与购房机会失之交臂的人们称为“陪跑一族”。“不‘跑’一下不甘心,今年一直就等着河西楼盘推新,两次摇号都没中,也就死心了。”记者的一位朋友手上有一些闲钱,看中河西新房限价导致的一二手房“价格差”,所以一直想在河西买套新房保值增值。与她抱有同样心态的购房人不在少数,而很多人并非刚需,资金实力也并非那么雄厚,要么卖旧买新,要么通过各种渠道凑够八成首付。“如果真摇中,余钱都要用来买房,接下来的生活就要‘吃土’了。没摇中也好,接下来日子不用过得紧紧巴巴的,该吃吃、该喝喝!”这位朋友转念一想,也松了一口气。
在南京,河西楼盘已长期执行限价政策,限价的确让该区域新房价格保持了长期稳定,但也激发了更多购房人登上“购房班车”的意愿。数据显示,去年河西11盘同开时,买房平均中签率为30%;但6月7家楼盘两轮开盘时,平均中签率已低于10%。
而前一两年,河西诞生了不少高价地,有的地价已超过4万元/平方米,这也导致市场产生不少恐慌:担心错过这几轮“限价房”后,再也买不到性价比高的新房,毕竟高价地上建起的房源,房价难以维持当前水平。
业内人士文涛表示,河西还有20家楼盘拥有超过1万套房源,未来还有购入河西新房的机会,“不过其中限价的有限,因为大半是高价地”。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咬咬牙”买河西次新房。“关键是要过心理门槛,因为二手房单价比限价新房贵1万元以上。不过从现实角度看,二手房可以不强制首付八成,资金成本更低,又是现房,可进可退更灵活,选择也更多。”但他也称,由于南京执行取得不动产权证后三年限售的政策,所以当前可供选择的次新房也并不多。
而文涛也提醒那些通过购买“限价房”投资的人:“楼市已经进入高首付、高利率周期,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买到就赚到’将一去不返!买房纯投资成本高,利润被压缩。置换优质房产、改善居住才是主流。”
记者注意到,河西楼盘均设置八成首付,房源基本都在一两年后才交付,交付办证后还要度过三年限售期,这也意味着投资者至少要四五年的时间周期后才能套现,届时的市场状况及政策已难以预测。
显然,一边是需求的喷发,另一边则是调控政策对于需求的抑制。“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互搏,或将修正市场不理性因素,挤出需求泡沫。
交汇点记者 汪晓霞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