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唱经楼、小粉桥、弓箭坊、螺丝转弯……有人说,一座城市里最好听的路名,肯定要数隐藏在高楼后面纵横交错的小巷。背街小巷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然而,随着城市化铺天盖地的推进,小巷里“丁香一样的姑娘”不见了,破旧脏乱的违建和坑凹不平的路面让这成了脏乱差的边缘地带。
如何令古旧的小巷重新焕发活力,让老百姓体会到家门口的幸福?5月31日下午,南京城市治理圆桌论坛上,这群人给出了答案。
“一路一策”加“街巷长制” 建邺小巷换了张新“脸”
走在建邺区兴隆街道的巴山路上,抬眼就能看到沿街的商铺招牌整洁有序,人行道干净平整,停车带秩序井然。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道路设计的各个细节,还着重体现了“西蜀巴山”的元素,安置的熊猫、竹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让这条曾经被列为“263”行动重点整治和街道换了一副新面孔。
建邺区城管局局长金超告诉记者,像这样精细化的小巷“治病”方案在区内已经全面铺开,实现了一路一策。
莫愁湖街道在整治中融入海绵城市元素,对玉塘街和玉塘东街人行道铺设了透水沥青;南苑街道健园北街根据群众反映污水漫溢的问题,将污水管网改造纳入街巷整治;兴隆街道针对居民诉求在巴山路增加污水管和停车位;沙洲街道对条件适合的广场进行重新改造,增设泊位缓解停车难。还有在茶南片区整治中对路灯进行优化,提高夜间照明度,增设隔油池,减少污水乱倒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金超表示,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改造措施,建邺区在去年完成了32条背街小巷的整治任务。更值得庆贺的是,小巷周边越来越多的居民对他们的工作有了认同感。
“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街巷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今年,我们还将投入3000万元用于专门治理另外的30条背街小巷。”
他们眼里的背街小巷:是“里子”更是“面子”
众所周知,背街小巷虽然远离主干道,空间狭小,但人口密度大,是百姓生活的大舞台。在今天的圆桌会上,对于小巷的“脸面”问题,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咖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知名室内建筑师陈卫新看来,小巷治理不能只停留在环境卫生层面,还应该放眼到它对城市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了解小巷的现状,另一方面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等这些功课都做足了之后,再对其进行符合它定位的规划。丰富且悦目的微景观,小型商业体的引入等都是不错的改造办法。”
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主持人大林也对背街小巷感触颇深。
“看一座城市发展地如何,不仅要看它林立的高楼和亮堂的大街,还得看阴影背后的小巷到底美不美。因为这里是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市民健康指数和宜居指数的地方。习总书记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背街小巷的管理更应如此。小巷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血脉,居住在里面的市民应当能享受到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大林认为,对于小巷治理,新闻媒体也可以扮演“助攻”的角色。“比如对老百姓反馈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有系统地反映给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比较难搞的地方和对象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曝光,让治理工作更透明有效地进行。”
此外,加籍华人设计师、INNOVISION设计集团总裁郭菲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带来了他对加拿大背街小巷改造案例的分享。
据郭菲介绍,北美一些国家对小巷的态度与国内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截然不同。“当地政府部门只负责街巷前期基础设置的建设,而一些个性化的装饰和改造方案则是通过沿街居民、商户、企业等众筹决议的方法来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发动普通市民共建小巷并负责后期的维护,是这里的很有特色的地方。”
江苏省住建厅城管局副局长朱伟表示,南京正在申报“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对于背街小巷的整治是体现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改善治理方式,巩固治理成果,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都是城市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技能。以法律为核心,通过基层群众的提出的需求来完善顶层政策设计的一套机制也将在全省各地逐步试点开来。”
交汇点记者 华夏
编辑: 金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