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28日下午,由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交汇点公开课如期举行,这也是该院“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创新》做了精彩演讲。
不久前,《科技日报》以“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为题,就我国30多个科技领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涉及包括高端芯片制造需要的顶级光刻机落后的现状,引起巨大反响。对此,刘亚东透露,这组报道早在春天便已策划,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更多的现实,知晓我们存在的差距。“做科技报道,不能人云亦云,应该以个性化的声音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体现媒体人的担当。”
在刘亚东看来,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通过大量数据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后,他说,中国的科技发展现在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的成果不多,特殊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亟待攻克等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亚东认为,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
“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造成的。”那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刘亚东说:“科学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核心和精髓是批判质疑。”刘亚东举了一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专门研究降低军机被击落的概率的问题。科学家发现,幸存军机中,机翼中弹的很多,但是机身中弹的很少,所以他们建议要加强机翼部位的防护。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教授沃德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应该加强弹痕少的机身部位的防护,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军机很少返航,而这个数据被忽略了。最后事实证明,沃德教授是对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国外技术,但总体说来,消化吸收做得不够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种科学技术的引进态度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和进步。”刘亚东进一步强调,离开科学精神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所以我说,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创新活动,才是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
“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既不排斥拿来主义,又强调以我为主的知易行难之路。”当前国家处于改革的转型期,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浮躁和浮夸让一起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刘亚东说:“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才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的情景下,弯道超车它是一个伪命题,往往是投机取巧代名词。”
刘亚东说,现在应该抛弃对科学功利化的肤浅理解。科学能够做什么?简言之,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弘扬科学精神,绝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它关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汇点记者 董双 严红兰 沈蕾/文 潘海兵/摄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