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拥有专利,是不少高校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然而,媒体通过梳理、对比发现,高考自主招生录取名额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所发表的论文涉嫌抄袭,其中一些学生已经借助涉嫌抄袭的论文进入了高校大门。
论文抄袭,是当今学术界的痼疾,未曾想这一歪风竟然刮到了中学。这群不满20岁、从未踏入社会的高中生,尚未踏进高校的大门,尚未领略学术的魅力,尚未感悟思考的快乐,就已经跟剽窃与造假攀上了关系,实在令人痛心。可以想见,论文造假的背后离不开家长或者老师的“运作”。为了孩子的前途,一些家长不惜重金买版面、找抢手代写,甚至亲自上阵。这种做法,无形中让孩子习得了欺骗,习得了“潜规则”,丢掉了最基本的求真精神。
高中生以造假的论文踏入高校,重创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学术研究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天赋、训练以及积累。高中生写论文,是一个超前的行为。高校自主招生将论文、专利纳入考量,是为了挖掘拥有学科特长和学术潜能的学生,但若审核不严,就可能被别有用心者钻了漏洞。从媒体披露来看,发现这些高中生论文造假并不难。一来,这些选题过于“高大上”,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到克隆技术、远程医疗,都是极具前沿的课题,即便硕士、博士想要发表文章也得下番苦工,未经系统训练的高中生就更难了;二来,抄袭的手段实在拙劣,要么全文照搬,要么多文拼凑,查重软件一查必然现形。这些造假论文是如何轻松过关的?有没有权力寻租,有没有金钱腐败?自主招生是统一考试的有效补充,是对“惟分数是举”的突破,但不是优势家庭的捷径,更不是权力腐败的舞台。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查处,以免让自主招生失去公信。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