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4+7”城市带量采购预中标结果公布。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扬子江药业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以每支133元的价格顺利入局,由此成为全国首个主动申请在省级招标中执行4+7带量采购中标价格的企业。
药品大降价,药企内部暗流涌动
去年11月14日,国家出台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明确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随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即4+7个城市)委派代表组成的联合采购办公室,于去年11月15日发布了《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虽然江苏各市不在“4+7”城市带量采购名单中,但政策带来的影响已经波及各大药企,每年年初是各大药企四处招聘研发、销售等人才的黄金时段,但时下江苏的扬子江、正大天晴等多家药企业都停止了招人活动。一股令人焦虑的暗流在各大药企业内部涌动。
此后,参与“4+7”城市竞购的药企,纷纷主动自我降价。据媒体报道,1月17日,辽宁省公布32个抗癌药品价格调整的通知,称近日收到包括江苏恒瑞、正大天晴等在内的8家企业的28个国产抗癌药主动降价的申请。其中,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g)降价幅度为15%。此外,陕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根据企业申请,正大天晴将其生产的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挂网限价由872.19元/盒调整为586.39元/盒,降价幅度达到33%。南京正大天晴执行副总经理张震乾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近许多员工问他下岗的事情,甚至连食堂的师傅也问他“我们是不是都要下岗了?”企业内大大小小的部门、车间都在谈论“4+7”的事情。由此可见“4+7”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说,老百姓看病贵,很大一个原因是药价太高。这些年来,医院采购的药品虽然也是通过招标进行的,低价者中标。但许多时候,药企中标后,医院未必会采购中标药品;即使打入医院,采购量多少也不能确定。
为此中标药企还必须经过多番“公关”后,才能实现一定的销售量,看不见的隐性成本非常大。这样导致的后果是:要么中标的药品企业不生产了,要么是企业降低质量,变相降低成本,最终让病人的利益受损。
除了拉低药价,带量采购还有哪些好处?
长期从事药品领域研究的江苏毅达资本投资总监任正华博士解释说,带量采购是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要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报价。这种明确采购量的采购方法被称为带量采购。
简单地说,带量采购可以理解为大型“团购”,低价者中标,明确采购量,起到以量换价的作用,几乎免去中间所有流通环节,降低采购药品的成本。“4+7”指的是此次带量采购试点城市。此次“4+7”城市共带量采购33个品规95种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主要集中在使用量比较大的心脑血管病、肿瘤、抗生素等领域,医院必须优先使用这些中标药品,然后才能使用其它代替药品。
任正华博士解释说,带量采购最大好处是降药价,让患者吃上了价低质优的仿制药品。从“4+7”城市试点情况看,中标药品降价幅度都比较大,有的甚至降的是“触目惊心”。比如,治疗乙肝药恩替卡韦,从6元多/片,降为0.62元/片,降了90%以上,过去乙肝病人每天要吃十几片这个药,对于庞大的乙肝人群来说,节省巨大开支。
其次,带量采购会淘汰一批生产能耗高、质量低的小药厂,鼓励大企业创新,有利于行业发展。目前全国有4700多家药企业,大多数是中小规模企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成本高。同样一个阿莫西林抗生素,有十几家企业在生产,同质化竞争,内耗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争相生产仿制药。
先声药业总裁冯洪刚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美国,前20家最大的仿制药企业,供应了美国95%的市场份额,集中度很高。此外,美国仿制药有专门的仿制药公司,创新药有专门的创新药公司,分工合理、明确。对药企行业重新洗牌,淘汰弱小企业是历史的趋势,将来我国要成为药品生产强国,也必须走这条路。
医院:建议“4+7”模式尽快在江苏推广
据了解,江苏是医药生产大省,也是药品消费大省,每年处方药、非处方药的采购量都在1000亿元左右,约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任正华博士说,如果江苏也尽快实行“4+7” 带量采购模式,必将节省海量的医药费、进一步降低百姓看病负担。
“这种模式对医院也非常有好处,我们盼望‘4+7’模式尽快在我省推广,让大病患者吃上便宜药,造福广大患者。”南京鼓楼医院吴超副院长说,医疗的本质、医生的最高境界应当是 “花最小的医疗资源治好最大的病”,降低药占比,让医生在医疗服务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以药养医” ,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医改的方向。
带量采购虽然好处多多,但许多潜在的问题仍要处理好。业内人士说,此次中标“4+7”的许多药品价格降得非常厉害,比如某企业生产的“替诺福韦”降幅达96%。这么大让利,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地供货?能否长久地保证质量?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如果“4+7”带量采购模式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中间流通环节水分被挤掉,那么长期依靠药品一二级批发的企业如何生存下去?数百万医药代表何去何从,也需要考虑好。
此外,还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4+7”城市采购的都是临床一线强势用药,医院使用面广量大,但医生愿不愿给患者使用怎么办?比如某地中标的治疗乙肝药恩替卡韦,降为0.62元/片,而未中标、比它老旧一代的“阿德福韦酯”价格仍然是4元多/片,医生会给患者开哪个,这个很难说。医生没了开药回扣“灰色收入”,会不会给患者使用更多的辅助用药、做更多的检查?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那么百姓的获得仍然会打折扣。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张宣
编辑: 肖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