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冬天特别冷,从深秋就感受到了。
那一年的深秋,小鱼记者还不是小鱼记者,还只是报纸上的“记者刘霞”。
在职业生涯的第十一年,记者刘霞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
我们每天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工作和生活,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我去给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上主题班会课,我告诉他们:“生命的价值,在于你发出了多少光和热,你温暖了多少人,你照亮了多少人。你在别人的生命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身为媒体人,做一个公益栏目怎么样?我翻遍大小媒体,还没有发现一个真正以“公益”为使命的专栏。
恰逢集团的“交汇点新闻app”上线,有了新媒体这个新工具,与读者的互动更方便了。
2015年11月,“水滴公益”正式上线。
栏目的名字,有“聚水成川、聚沙成塔”之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把所有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做成一件大大的事情。
“一个保温杯”行动,起源于一个温暖的故事。
10岁的三年级小姑娘王希瑶给鼓楼区的环卫工曹师傅送去一只保温杯,只希望他冬天也能喝上一口热水。
我们被这个孩子感动了。水滴公益栏目向读者们发起倡议:请南京的小学生们行动起来,在自己的班级里募集全新的保温杯。我们给这个行动叫做“一个保温杯”公益行动。
在随后的一个月,两千多名小学生加入到这个行动中来。用他们温暖的小手,做出了一个温暖2015年整个冬天的善举。
2015年冬,拉萨市阿朗乡中心小学。“一个爱的包裹”的发放现场。
雪越下越大,寒风也越吹越猛,在记者们的催促下,孩子们恋恋不舍跟在家长身后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谢谢叔叔、阿姨们给我们送来的包裹,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你们。”
拿到包裹的孩子是幸福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小脸上,就像是在风雪中升起的初阳,让人看得心里暖暖的。
这样的发放现场,一共有4次,发了600多个包裹。
这些包裹是哪里来的呢?都是水滴公益的网友们寄出的!
当时,南京晨报副总编辑仲曦在拉萨晚报挂职。我们通过他,知道了很多关于藏区孩子的情况:那里的学校贫困生很多,冬天很冷很漫长,很多孩子一整个冬天只有一套单薄的棉衣。
“我们给他们捐衣服吧!”小鱼记者提议。
经过很多次的头脑风暴,我们策划了“一个爱的包裹”行动倡议:先公布每个接受捐赠的孩子的性别、身高、体重,由读者一对一认捐,定向的寄“一个爱的包裹”。我们要求,包裹里的衣物必须是8成新以上的,包裹里必须有“爱”。“爱”怎么装进包裹呢?读者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给孩子写信,写贺卡,还放了很多小礼物在里面。
可以想象,每一个藏区孩子拆包裹的时候,是何等的惊喜!
一个月,六百多个包裹。这是水滴公益读者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
两年来,水滴公益栏目又发起和策划了数次这样的公益行动:“爱心书包”“助学行动”“牵手失聪儿童”“聋人影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些公益行动中来。我们真正实现了“滴水成川”的初衷。
这些活动也许已经告一段落,但永远都不会结束。它们会在每年的合适的时机继续被发起,成为持续的长期活动。
水滴公益会一直走在“传递爱”的路上。
公益的初心是“引发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和“传播中生命的相互唤醒”。水滴公益旨在为读者提供公益类的全方位服务,带着大家做真正的公益,做有效的公益。
让读者们在收获心灵的润泽的同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活动的行动和传播中,唤醒身边人的善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温度。
水滴公益的运营团队,是以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的专业记者为核心,同时整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资源和力量。
加入我们吧!在这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点击下方推荐链接,阅读《水滴公益》栏目近期报道
编辑: 刘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