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究竟能有多疯狂?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宋茜收到粉丝送的3万多香奈儿包包;
TFBOYS两次上纽约时代广场LED大屏;
鹿晗单条微博评论超千万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厉害了Word粉丝们!)
然而“追星族”“脑残粉”这都不是新鲜事,自古以来明星与粉丝都是相伴相生,只是没有电视剧电影的时代,当红明星常常是梨园大角罢了。在民国时期,“追星族”就发展得风生水起了,民国粉丝们一千零一种花式”捧角“的手法,和现在的饭圈玩法相比,一样不缺。
后援会、粉丝站是追星圈子的特有存在,它发布偶像相关资讯,将同好粉丝们聚集在一起。粉丝们有组织、有秩序地将偶像的话题在微博、贴吧等平台聚集发酵。
民国时期,这些粉丝组织同样存在。粉丝们如果对学几段唱腔、板眼感觉意犹未尽,索性就揭竿立社,定章程、开例会、办论坛,要比如今的各种“粉丝会”更像那么回事儿。
票友们也在平面媒体上为名角儿开设专栏,发布偶像们的资讯,比如追梅兰芳的叫“梅讯”、“梅花谱”等等。
现在粉丝撕咖位,撕一番,也不是新鲜事。在捧角儿那时候叫后台捧,无非是想尽办法把戏码儿往后排,能唱大轴儿绝不派压轴儿,能唱压轴儿绝不来倒三。再一个就是海报排序尽量靠前,名字写得大如斗,以争一番。
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在她的《梨园琐忆》中细数当年的各种“名角社”的出彩名号,梅兰芳的粉丝结为“梅社”,尚小云的叫“尚党”、“醉云社”、“听云集”;热爱荀慧生的票友们,干脆取荀老板早年的成名戏——《白牡丹》中一个字,叫“白社”;最逗的应算是捧筱翠花的“翠花党”……这些俱乐部性质的“票友会”必有几位摇笔杆子的剧评家。
争不到一番怎么办?那就实打实唱对台戏吧。1943年,童芷苓与言慧珠打对台,军阀范绍增不厌其烦地购买整排整排的票捧场。二人结束了台上的对垒,台下各自的支持者仍在较劲,童芷苓的戏迷出钱让她拍了一部电影,言慧珠的戏迷不甘示弱,马上也出钱让她拍了一部电影。
比起现代粉丝,民国粉丝有过之而无不及。
风华绝代的民国角儿们,同样少不了私生饭。前有梅兰芳的私生突入后台,非要嫁与梅先生。
后有孟小冬的男粉丝李志刚,妒忌梅兰芳娶了孟小冬,携枪到梅宅,佯称是孟的未婚夫,欲绑架梅兰芳,误杀梅兰芳友人张汉举。这件事也成了梅、孟分手的导火索。
民国粉丝后援会为了捧角儿,又做了什么疯狂的举动呢?
文人要捧角儿,就得动真格儿的——赋诗、作画、出书、刻匾……极尽各家所长,尽显文人风范。笔杆子多文章就多,粉丝文人们看戏过了瘾就必然写文章捧。当时有些报刊专辟戏评专栏,比如“梅讯”、“梅花谱”等等,凡梅兰芳的一举一动,都有所体现。但是也有不满足只看报纸那点鸡零狗碎的报导,索性出书。
1918年,中华书局发行了“梅社”编著的《梅兰芳》一书,全书十章,事略、家世、艺术、魅力、比较……面面俱到。这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明星出书”潮了。
现在大腕儿出门儿都躲着粉丝,民国大明星们却十分接地气。得到角儿认可的 “粉丝团”可享“特供”,譬如买团体票,直接走戏园子后门,茶坊笑迎恭候。角儿一下车,前面开路的、拿大衣的、夏天有打扇子的、冬天有递手炉的……角儿登台,粉丝儿们又专门喊好。这个“好”怎么喊、哪个裉节儿喊,都有讲究。
《京剧见闻录》里说,一次谭富英在天津演《四郎探母》,有一句调门儿死活吊不上去,砸了,一次两次,谭富英有心理负担了。“谭迷”急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锣一响,单等谭富英要吊那一嗓子“叫小番”时,众粉丝瞅准机会,“好——哇——”,愣把后面的那个高音给盖住了!谭老板重又声威大震。
民国重量级人物捧名角儿、养大腕的故事不胜枚举,戴笠和胡蝶,杜月笙和孟小冬之类自不必说了。当年张勋对自己喜欢的偶像,更是达到屁颠屁颠的高度了。1935年上海书局出版一位名叫“顾曲周郎”的人写的《百伶小史》中说,“辫帅”张勋是专攻青衣的王慧芳的粉丝,每次该王慧芳出场时,张勋也不顾“大帅”身份了,跃身来到台口,恭恭敬敬地给王慧芳“打帘儿”。
其实,军阀里面粉丝级人物还大有人在。比如张宗昌,这位“长腿将军”专捧唱河北梆子的侯俊山,因十三岁唱戏出名,故艺名叫“老十三旦”。张宗昌与他饭同席,寝同榻,一同出门时,还要鞍前马后伺候着,迎来送往的都要先派贴身卫队净街戒严,就差依着皇上出巡的规矩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了。
看过这些民国粉丝的疯狂追星举动,只想说,姜还是老的辣!
最后的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追星不易,千万不要为了追星迷失自己哦~
欢迎加入昆虫记微信群:微信群已满,请加QQ群!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昆虫记戏迷QQ群,群号37550010。
我们邀您共赏京昆越锡!各种看戏福利发放!
编辑: 郭婧萱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