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10月17日),江苏省戏剧学校98昆剧班的大多数同学们在苏州参加中国昆剧节,献演大戏《醉心花》。这一台演员,三十而立,青春端正好。
不久前的一个周六,这个班的学生从各地赶回母校,纪念入校20周年。
1998年入校时,他们一个个不过是十一二岁的懵懂幼童。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入江苏省昆剧院,如今年龄在30岁上下,正是艺术人生最好的年华。他们这一班也是国内最强劲的昆曲新生代,集体奉献出《1699桃花扇》、《南柯梦》、《醉心花》等多部新经典。施夏明、单雯、徐思佳、张争耀、孙晶、赵于涛等,已成长为“昆虫”们熟悉的“明星”。
戳视频!看看当年的昆四代
20年一代,见证百戏之祖从衰落到复兴
聚会上,省昆第二代艺术家胡锦芳、林继凡、赵坚等来了,第三代李鸿良、顾骏、龚隐雷、钱振荣、计韶清等来了。三代同堂,情意浓浓……
百戏之祖的昆曲,全国一共仅8个昆团,从业人员号称“800壮士”。每一个昆团,演员都呈现鲜明的代际传承特点。在江苏省昆剧院,从1960年建团迄今,一共四代演员。以张继青为代表的第一代演员被称为“继”字辈,大多来自省苏昆剧团,如今他们已年过八旬。第二代是省戏校于1960年招生的首届昆曲科学生,石小梅、胡锦芳、张寄蝶、黄小午、林继凡、赵坚等这批名角儿,都是建国后江苏首批以现代戏校教学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之后,每20年左右招一届,都由省戏校昆曲科定向招生。第三代1978年入校,1985年毕业,其中的佼佼者柯军、李鸿良、孔爱萍、徐云秀、龚隐雷、钱振荣等,现在都50岁出头,依旧活跃在昆曲舞台,承上启下传帮带。
这四代人,梯队性地建构了江苏昆曲的荣耀,也见证了百戏之祖从衰落到复兴的六十年历程。他们经历了昆曲最低谷、最坎坷的时期,却依然坚守。其中诞生了9位梅花奖演员、6位文华奖演员,这个成绩当仁不让稳居全国各大昆团之首。
“‘校团合作’的培养模式和‘一脉相传’的培养特点,让南昆的艺术品质得以永远流传。”江苏省戏剧学校校长朱琰说。
1998年,正当年的前辈艺术家们亲手选拔昆曲新苗。胡锦芳回忆,那年春天,省戏校变“招生”为“找生”,昆剧院的老艺术家们前往吴语区一所所小学挑选“苗子”。在苏州市苏苑实验小学,她一眼看中了施夏明,“这孩子眼里有戏”。但那一年,施爸爸没有答应。胡锦芳惦记着这孩子,第二年,又去苏州苦口婆心劝说,施家终于“放行”,施夏明补录进戏校。因为是自己亲手挑的,胡锦芳格外关注施夏明的发展,甚至为他想好了退路:万一唱戏不行,他形象好,往平面摄影发展。光阴荏苒,当年这个“眼里有戏”的男孩没有辜负老师的期盼,成长为昆曲新生代中坚。
戏校时光,痛并快乐着
练功房里,女生再一起压一次腿;操场上,男生再集体打一次飞脚……同学们回想着在戏校科班学习的日子,痛并快乐着。
聚会现场的四面墙上,挂着当年的老照片。有一张学生练下腰动作的现场,只见照片上一个孩子拼命向后仰,老师在身后撑住,帮助把四肢伸直,直到腰身仰成拱桥状。蔡晨成说,那是我们第一次练习下腰动作,我当时坐在台下心里害怕得直打鼓。
“白天很辛苦,晚上回到宿舍偷哭”。徐思佳说,练功最要命的就是撕胯。老师会让两个女生背靠背坐着,把胯打开,然后用绳子把二人的腿绑在一起,只要其中一个人偷懒,另一个人就会痛苦无比。“这样的训练既让我们知道当演员的艰辛,也让我们懂得演员之间的配合是多么重要。日后在舞台上虽然有主配角之分,但缺哪一个都不行。”
每天六点爬起来吊嗓,由咿咿呀呀的杂音练出婉转清丽的唱腔。接着,去操场上打飞脚、跑圆场、栽拳。上了舞台,练挺胸,练抬眼,练迈脚,光是出场时的一个亮相,就得练上几个课时。
钱伟、杨阳这些武行的学生念念不忘“小师弟”——一根打起人来皮肤发红但不伤筋骨肉的藤条,因为老是跟在大家的屁股后面,被戏称为“小师弟”。“小师弟”跟过几代昆曲人。第三代的柯军曾回忆:早功45分钟,要跑80圈圆场,踢500个腿,打500个飞脚,拧50个旋子,打20套快枪……如果没有那条随时出击的鞭子,我们这些孩子是无法完成这么艰巨的训练项目的!科班学戏严格到近乎残酷的训练,按照艺术规律的标准,磨练一个孩子,让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
戏曲人才的养成是艰苦的,成才率也是残酷的。走过20年,原先49人的98昆剧班有近30人留在省昆,部分转到锡剧、戏校等其他单位从事戏曲,也有的完全离开了戏曲行业。舞台的严苛挑选,变声期的嗓子倒仓,训练演出中的伤病,父母长辈的别样期待……都是变化的原因,但昆曲童子功练就的精气神,永远支撑着他们的人生。
最幸运的一代“三十而立”
98昆剧班是幸运的,他们一毕业就担纲大戏《1699桃花扇》,“16岁单雯演16岁李香君”,让单雯等一举成名。
经济发展,社会和顺,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遗,昆曲迎来了复兴的“盛世元音”,这是第一到第三代昆曲艺术家们无法企及的幸运。《1699桃花扇》之后,《南柯梦》、《醉心花》、《逐梦记》等多部新创大戏都由施夏明、单雯和同学们担纲主演。而他们的老师却曾因没戏演,各处谋生计,柯军给人刻印章、裱画,李鸿良去做礼仪公司,还有的到歌厅唱歌、到电视剧组跑龙套……
而今,省昆年演出场次达600多场,施夏明就要演150场,几乎达到一些昆团的年演出量。三十刚过的施夏明身上已有7台大戏,被称为“全国最红、最忙”的昆曲小生。生于1989年的单雯全班最小,师从著名昆曲艺术家张继青,有“最美杜丽娘”之称,她和施夏明成为粉丝爆棚、逢演必满的昆曲明星CP(搭档),常被视为昆曲美的代言人。
98昆剧班的班长徐思佳毕业之后已成功举办过7次个人专场,表演日臻成熟。近期主演的《桃花扇·逢舟》,精湛表演让她从一众师辈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赵于涛、孙晶得益于赵坚老师亲传,是年轻花脸演员的佼佼者。武生杨阳担任新剧《顾炎武》的青年组男一号,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台昆曲大戏的主演。而他编、导、演的实验剧《319回首紫禁城》,更是书写了青年昆曲人的创作记录,即将在紫金京昆群英会上再度上演。
眼下,98昆剧班所有省昆同学正在紧锣密鼓赶排新戏《西楼记》。这部戏仍由台湾建国工程投资。建国工程正是《南柯梦》的投资者,《南柯梦》的成功合作,才有了《西楼记》的再度合作,该戏预计年底台湾首演。
20年的代际在昆五代这里被打破。2015年,省戏校昆剧班再次招生,提前了三年。昆四代也像老师们一样,由舞台兼顾校园,给15级昆班的孩子教戏。今年11月的第二届紫金京昆群英会期间,15级昆班将给观众带来一台折子戏展演,这是昆五代首次公演。
当年的排练厅里,98昆剧班集体上台,隆重地给老师们行了一个谢师礼。他们还向母校敬赠一对“花开富贵”的牡丹瓶,寓意来自昆曲经典《牡丹亭》,以此祝愿江苏昆曲的摇篮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姹紫嫣红开遍”。
戳视频,看昆四代二十年聚会
本报记者 高利平 吴雨阳
图片摄影 郭峰 艾米
邀您共赏京昆越锡!
各种看戏福利发放!
微信群已满,请加QQ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昆虫记戏迷QQ群
群号:37550010
编辑: 高利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