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城墙博物馆发布公告,征集与南京城墙相关的各类文物。这是继去年征集90件(套)文物以来,再一次公开发布文物“征集令”。那么,2018年征集的文物有哪些特色文物?从中又能读出什么样的城墙故事呢?
火铳、佛朗机,两次火器改革源自南京
在征集的文物中,有一件永乐年间制作的铜火铳长63厘米,重达28斤,錾刻“英字捌仟玖佰柒號 永樂玖年叁月日造”的铭文,不仅是目前已知火铳中个头最大的,堪称“铳王”,而且见证了永乐年间的一次武器改进。
南京城墙的建设与火器的普及有直接关系。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称帝,但是早在此前2年,他就开始兴建南京城墙,并在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城砖。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朱元璋已经开始用火铳、火炮装备军队,他很清楚传统的夯土城墙已经难以抵御火药武器的进攻。早在明初,火器开始大量装备军队,洪武十三年,明政府规定各地卫所按编制数的10%配备火铳,永乐八年则专门设立了神机营,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这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就是在南京成立的,而这件“铳王”则是神机营成立后不久制作的。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告诉记者,在征集的文物中,还有一件洪武十一年“凤阳行府”铭文铜手铳,对比两只手铳就会发现,永乐时期火铳的外形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火药室像灯笼一样更鼓更大,铳壁也更厚,表明永乐火铳能装更多火药,承受更强的爆炸力,同时弹丸出膛时的速度更快,杀伤力更强;二是铳管由“香烟型”的前后同样粗细变为“粉笔型”的后粗前细,显然这是了解了火药爆炸时压强从火药室到铳口逐渐减小而作的改进。这些改进被明清两代所采用,沿用了数百年。
那么,这种改进因何发生?学术界普遍认为,永乐四年(1406)明军进攻安南(今越南),得到了当地更为先进的火铳制作技术,并重用被俘虏的安南大虞国王族黎澄在工部为官,专事督造火器,带来了火铳工艺的进步,这只火铳与越南火铳有明显的相似性。
另一件重要的征集文物是造于400多年前的铜质佛朗机,长约1.5米,铳身两侧各有一个炮耳,可以将铳身架在城墙垛口的支架上调整射击角度,后部有一个长形的凹槽,用来装填子铳和弹药。机身上有3处铭文,分别是“万历六年造”“钱十一号”“铜匠易文秀等”。
佛朗机本是明人对葡萄牙的称呼,因为葡萄牙人的火炮让明人印象深刻,因此将这种火器也称作佛朗机。马麟告诉记者,佛朗机在南京完成了国产化,进而大量装备明军,实现了一次明朝军备改革。
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击败在珠江口外挑衅的葡萄牙舰船,缴获20多门佛郎机炮。这种先进火炮的威力让明军印象深刻,朝廷当即下令工部在南京宝船厂进行仿制,首批试制成功的32门佛朗机成为守卫南京城墙的利器。资料显示,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明军大约装备了四五万门佛朗机,大到千余斤重的“敌大将军”,小到十几斤重的马上佛朗机,品种多样。与传统火铳相比,佛朗机是一种滑膛炮,每只佛朗机配备4—9只子铳,战斗时把装好弹药的子铳嵌入母铳的弹药匣中,发射后即可更换,大大提高了发射速度,再配以瞄准具,可以提高射击精度。
在倭寇为患东南沿海时期,火器曾保卫了南京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伙只有70多人的倭寇从浙江绍兴登陆,一路奔袭到南京城下,并进攻大安德门,守军用火器还击,倭寇沿小安德门、夹岗门等四处乱窜,见无机可乘只得退往秣陵关,最后一路向西南逃窜,最后在苏州浒墅关被全歼。
刺刀、子弹,见证南京守军武定门抗击日寇
在征集文物中,有一批出自武定门机枪暗堡的文物,包括水烟壶、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弹等,它们是1937年12月南京守军反抗日军侵略的见证。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朱明娥研究员告诉记者,2017年,中心在维修武定门南侧约300米处城墙时,发现因战争摧毁而埋没的机枪暗堡,对照1948年勘察绘制的“南京城防工事现状示意图”,可知此暗堡应为南京城防工事的“第46号暗堡”,并从其中出土部分作战遗留物及生活用品。
暗堡中出土的刺刀保存基本完好,刃长38公分,连刀把为52公分,经专家鉴定,这把刺刀是欧洲原厂生产的德式毛瑟系列步枪刺刀。暗堡中还发现了许多子弹与弹壳,其底部的字母和数字保留了很多历史信息,如英文字母“H”表示产地是济南兵工厂;进口子弹标“33”表示产于1933年;国产子弹标“25”表示“民国二十五年造”即1936年生产。
综合这批文物,专家确认它们是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武定门段守军所遗留。史料记载,当时攻打武定门的日军为第3师团第68联队,借助火炮向武定门城墙猛攻,武定门城墙上守军为孙元良88师一部,城下为87师易安华259旅一部,双方激战一夜后日军攻上武定门城墙。暗堡中那些被击发的子弹就是中国守军激烈抵抗的证据,正是在那次战斗中,46号暗堡被严重损坏,1948年南京城墙工事调查图将其标注为“暂不维修”,使得其中文物得以保存。
从南京城墙内现存的其他暗堡来看,其所能容纳的人员不过三四人,在那个寒冷冬季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是什么人呢?暗堡中的其他遗物提供了线索。
遗物中有一只水烟壶,为锡铜合金制作而成,做工比较简单。在当时,水烟壶一般为岁数较长者所使用,年轻者应该会吸更方便和时髦的卷烟。一只白色的雪花膏瓶,底部有楷书“白雪”两字,1937年12月寒风凛冽,暗堡没有供暖设备,雪花膏应是守军保护皮肤的生活用品。遗物中还有一枚骨质印章,印面只有1厘米见方,因为长期埋于土中,受雨水侵蚀,骨质纤维逐渐剥落,印面文字也随之消失。在民国时期,军官使用印章签发命令是必需的程序,从这些遗物来看,它们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军官,可能为上尉、中尉军衔,也可能高至少校、营长等。
就在武定门失守的12月13日,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城垣先后被日军突破,南京陷落,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武定门机枪暗堡是目前南京城墙中发现的惟一一座有当时遗物的暗堡,这些文物让我们可以感知一位军官曾在狭小的暗堡里为自己的祖国英勇战斗过。
飞来剪,铜器座,神秘文物隐藏待解谜团
时间侵蚀了文物,也遮蔽了很多历史的信息,给我们留下一个个待解的谜团。
“飞来剪”就是这样的一件文物。这件铸铁飞来剪呈X型,体型硕大,重约500公斤,在铁剪交汇处的两侧各有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形孔洞。城墙管理中心的专家表示,文物从南京一位藏家手中征集,据称是其祖辈从秦淮河中打捞而来,保存至今。
清代学者甘熙在《白下琐言》中称,飞来剪又称“双铁镇”,南京城内共有三件,分别位于铁塔寺、灵谷寺和大报恩寺。在这件飞来剪被征集之前,灵谷寺和南京博物院内分别有一只,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只在湖南岳阳楼和南京各有3只飞来剪,而它们的用途则是一个谜。目前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镇蛟镇水之物;二是起重工具,甘熙就认为古代建造宝塔时,用飞来剪在吊机一头压重,利用杠杆原理把建筑构件撬到高处;三是用作固定古代宝塔塔基的构件,法国传教士L.Gaillard在1893年撰写的书中专门介绍了南京飞来剪,他在圆孔内发现铅浇注过的痕迹,据此认为这是宝塔塔身和石质塔基之间的构件,古人在孔洞中钉进钢条再灌入铅水固定,起到稳固塔基和缓冲防震的作用。不过飞来剪到底做什么用,仍然有待破解。
还有一件奇特铜器座也让专家们颇费脑筋。文物专家邵磊告诉记者,器座的个头并不算太大,底部直径大约30厘米,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大秤砣,但是它的表面装饰有精美的覆莲花纹,并有一只五爪龙。从纹饰判断,器座的年代不晚于明代中期,当时五爪龙纹饰被严格规定为皇家使用,因此这件器座的规格很高。器座上有一个插孔,但是它是用来插兵器或是插旗还是另有用途?目前专家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资料,而全国各地博物馆中也没有类似的器物。
目前,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公开征集文物藏品,内容包括全国各历史时期的城墙铭文砖、纹饰砖,与南京城墙建设有关的石质、木质、金属文物,攻守城武器、器械和装备,以及货币、碑帖、文献和影像资料等,到2020年开馆时,南京城墙博物馆将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城墙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