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不再一味卖萌
“进了书店,鸭血粉丝也成文创产品了,太励志了!”在南京先锋书店琳琅满目的文创展区,一盒盒名为“鸭血粉丝汤”的文创产品颇为引人注目,纸质的包装袋上还俏皮地写着:“谁说南京的鸭子都游不过长江。”本以为内有乾坤,但仔细一看,真的就是用开水泡速食的鸭血粉丝汤。
“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南京先锋书店总经理周平说,之所以推出“把南京味道带回家”系列,就是因为先锋书店目前的顾客中外地游客的占比较大,在宁读书的大学生中来自外地的也很多,有这样的市场需求。
不同于博物馆文创的“卖萌”路线,书店的文创产品教你把日子过成诗。走进位于南艺校园内的可一书店,围巾、手帕、台布、杯盘、纸巾、阳伞、充电宝等生活里的日常,都有了艺术和时尚的气息。在这些不同的载体上,南京画家吴湘云的绘画作品“花卉精灵”以及吴思骏笔下的“兔女郎”色彩大胆,造型夸张,富有想象力。而“咏菊蟹盘”“大观园日常”等红楼梦元素文创产品,景观工致、意境逼真。“书店选择什么样的艺术衍生品,必须要跟自身气质契合。”
可一书店负责人钱晓征更愿意用“艺术衍生品”来称呼这些产品。在她看来,T台的衣服更注重设计感,但是未必适合普通人在生活中穿着。文创产品也是一样,不能一味追求剑走偏锋的创意,相反越是日常越是能体现文创的真正价值:把文化融入生活。目前,在可一书店卖得最好的衍生品就是印有各种文化图案的彩色纸巾,据介绍,一款图案的纸巾在设计出来以后起印数是10万张,小小纸巾对文化的传播力可见一斑。“文创产品传达的东西没有美感也不行,我们所有的产品并不是照搬原画,而是二次设计,大多是历经多次的实验才能做出来的。”
鼠标垫、书签、胶带、本子、水杯、饰品……考虑到目前市面上文创产品的同质化,不少书店打造的是“文创集市”的概念,将市面上比较好的文创产品搜罗过来,再根据自身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赋予它新的色彩。而凤凰云书坊除了集纳以外,还和南京一些匠人合作推出了不能量产的跨界文创。擅长针线的就在手袋、书签、香囊里展现东方美学,还有原创的一些小型雕塑也在书坊文创区售卖。
书店本尊也是文创空间
在中山陵邂逅诗意的先锋书店,在玄武湖畔与凤凰云书坊24小时相约,到南京大学逛一圈,又被极简风格的万象书坊圈粉;大型商场里有了时尚书店的身影,古老的城墙肚里也因为书房多了一隅宁静…………
行走在南京,你会发现,周围的书店起了变化,似乎更多了,更美了,也更多样了。文创产品,不再仅仅是孤立于书店某一个角落的装点元素;越来越多的书店,致力于营造设计感和整体氛围,成为美的载体和文化活动的平台。
四次搬迁跨界重生的万象书店,从原来的一家专业学术书店,成功转型为集图书、咖啡、音乐、电影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万象书坊。在外面按一下墙上的银色按钮,书店的门就自动打开了,相当有仪式感。
周末的晚上,记者来到位于南京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正碰上先锋读书会纪念金庸的特别活动。一位温州的读者站起来发言,说他和妻子来南京出差间隙,早上特意赶到先锋书店“打卡”。看到店门口的活动海报,于是晚上夫妻俩又来了。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过去传统的先锋书店如今早已成了外地游客的打卡胜地,书店内读者留下的明信片挂在好几根绳子上,记录了他们来到南京最美书店的当时心情,有的还把火车票一并留下来夹在一起。
20年前的湖南路一号,矗立着江苏省最大的外文书店,是南京爱书人难以忘怀的文化地标。去年底,凤凰云书坊·24小时书店开业,被读者称为“玻璃房子里住了一群梦想家”。拿着一本书可以在沙发上窝一天,下半夜店里的人数没那么多,但是也总有十来个人流连其间,有来复习的学生,也有喜爱夜深人静读书的都市人。而凤凰云书坊这个“城市文学会客厅”在书店主理人张驰看来,不光是“书店+”概念,更是实体书店的媒体化,在这个实验生活空间里他们运作了很多跨界活动,比如匠人的手作活动,和大企业以及和南博的合作项目,“我们希望真正跳脱书店的概念,把每个项目打造成一个受人关注的热点事件。”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台城书房位于南京城墙的台城段。在这个被作家叶兆言誉为“最宜喫茶”的地方,独有一番韵味。这里的图书,有关城墙,有关茶,集中了很多南京作家的作品。很多外国来的客人,都会到这里体验茶道、书法、折扇、城砖拓印等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当、亚马逊等网上书城销售模式的冲击下,线下的传统书店摇身一变,一副新派的文创书店模样。
未来的书店什么样?
“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阅读。”这是诚品书店打出的口号。书店到底应该坚守情怀还是转型升级?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南京的不少实体书店已经摆脱了当初的纠结,变得颜值越来越高,业态日益丰富。面对书店的现在和未来,从业者也在不断更新自己,提升对书店的认知。
“日本很有名的茑屋书店,就像一个文化综合超市。置于酒类书籍周围的,有红酒、有开瓶器、有酒杯等相关生活用品出售。他们甚至干脆把厨房搬进了书店,请作家现场演示做菜。参加完活动的读者,也可以从书店捎点做饭的用具,甚至是米和酱油回家。”钱晓征说,过去书店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很远,但是时代在往前走,生活也在往前走,当一个手机可以取代一切的时候,未来的书店将会兼容读者的各种生活需求,甚至连菜场都可以是书店,人们买完菜顺便买两本书回去。她介绍说,正在打造的可一仙林艺术中心定位就是美学生活广场。
最近,英国南安普敦一家书店的搬迁新闻则让张驰感受到了书店聚集的温暖。因面临租金上涨的压力,这家经营了40年的非盈利性书店不得不在民众的帮助下,用募捐所得的50万英镑买下了一个离旧址150米左右的新铺位。铺位有了,搬家又成了问题,最终250名经常来书店的读者做了义工,他们排成150米长的人链,以人工接龙的方式徒手把旧书店内2000多本图书搬到新址。“我认为南京还缺少这样的书店,我们只是提供服务和售卖,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冰冷的方式,与读者之间的黏性还是不够强。接下来我希望我们的书店存在感更强一点,温暖而有个性。”张驰说。
当文创产品越来越别出心裁,当书店环境越来越美、业态越来越丰富,书还重要吗?大家的回答异口同声:重要。因为书永远是书店的灵魂;因为所有的改变,只是改变了读者与书的相遇方式。 交汇点记者 陈 洁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