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大运河在江苏已经流淌了2500多年。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哺育了沿岸的人口,催生了繁荣的城镇,也塑造了江苏“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江苏境内拥有总长690公里的大运河河段,在古代,它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人力、物力输送到北方,现在,大运河江苏段仍是黄金水道,年运输量超过10条铁路。仅苏南地区的大运河,货运量就超过德国莱茵河,相当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6倍。
年初以来,省政府贯彻习近平主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结合具体省情,建设独具魅力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9月20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前沿动态,畅叙下一阶段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规划。
“说到运河就会想到水,对于大运河来说,水是最重要的。现在省内运河很多河堤、水利不到位,造成了水系断流。此外,前一阶段的人工整饬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由于沿河产业污染河道,很多地方水脏了。”在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沙勇看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更加重视“水源涵养”,只有保护大运河原有的灌溉、运输及水产养殖功能,才能进一步开发其文化、经济价值。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表示,江苏省政府将逐步对沿运河行业发展进行集中环境整治,通过强化这条“黄金水道”的生态竞争力,超前引导产业战略转移或转型升级,打造江苏低碳经济带。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多的省份,大运河文化最为丰富,省内“运河11城”各具特色。目前,江苏正在大力建设以徐州和苏州两端呼应,扬州为轴心的大运河文化带,“运河11城”稳步实现渐进式、差别化发展。沈和指出,未来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城市的建设将在保持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细化区域特色。“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渴望在慢节奏的休闲娱乐中放松身心。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发掘省内城市各自的文化魅力,壮大江苏文旅产业发展,以此引领运河沿岸城市人口生活、生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实现多节点、多样化的新兴文化业态。”
与会专家认为,江苏作为东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应当在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出责任和担当,激发“江苏精神”和江苏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未来,江苏将切实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外力,联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大运河文化共同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复兴。“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质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的大运河文化应成为江苏独特的文化标识。
交汇点见习记者 吴雨阳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