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为什么红了
随着“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这句无厘头口号的流行,原本只是一个简单幼儿动画形象的“小猪佩奇”莫名其妙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火了起来。
不仅以佩奇为原型的表情包受到追捧,那些原本只属于儿童世界的佩奇形象衍生产品,也被耐克、优衣库等品牌相中,被用来开发成年人的消费品,而更普遍的则是“小猪佩奇”一家的形象、名称以及片中的音乐被网友用来做头像、网名甚至手机铃声……
“小猪佩奇”向社会人转变背后的文化“梗”在哪里?究竟“佩奇”的哪些特质对了成年人的胃口?
《小猪佩奇》(英文名:Peppa Pig),又名《粉红猪小妹》,是一部针对2-5岁幼儿的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主角就是一个名叫“佩奇”的粉红色小猪,每一集故事都是围绕她与弟弟乔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家人的经历展开,对白简单幽默,家庭气氛浓郁,主旨是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
该片2004年首播后便大受欢迎,很快便被 180个国家和地区引进。2015年9月,小猪佩奇登陆中国,随着手机、平板电脑以及视频网站的流行,很多家中有娃的家长都免不了要下载几集放在手机或电脑中,以便随时对付家中的“小魔头”,据说,该动画片在爱奇艺和优酷的播放量至今已超百亿。
可是很快,这只长着一张“电吹风脸”的粉红小猪,就冲出了“低幼界”,冲进了朋友圈成为“你可拉倒吧”的大热表情包,随后又冲进了“抖音”与“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被众多成年人玩坏的“新宠”——
一个点击率颇高的视频中,一个大男人背着一个小猪佩奇的童款双肩背包,身后拉着一串小猪佩奇玩具,在大街上目无旁人地走着,屏幕上随即出现“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的标语。
正是这句无厘头的口号的诞生,让“小猪佩奇”得以正式以一种“标签”的样貌进入到当下成人社会的流行文化序列中。
从某种文化趣味层面来看,“小猪佩奇”的可爱形象,契合了某种恐怖片的需求——
在好莱坞制作的大量恐怖片中,比如《鬼娃娃》《鬼娃新娘》里,那些看似可爱的孩子玩偶,其实都是恐怖的源头,抑或是剧情中的真正反派大boss,影片用人们熟知的玩偶形象的可爱与无害,反衬出恐怖效果。可以说,“小猪佩奇”被社会人相中,也不乏这种恶搞目的。
当然,如果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这也可以看作是 “娱乐至死”心态的又一次狂欢——美国传媒家尼尔·波特曼曾说过:一切公众话语权,都以一种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在“小猪佩奇”登顶“社会人”的过程中,现实社会的正统表达正在被这种娱乐方式所消解。
在“抖音”和“快手”上,那些成年人背着“小猪佩奇”的卡通背包,拉着一串“小猪佩奇”的玩具优哉游哉地散步,这种反差带来的就是就是一种亚文化形态的崛起,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不在乎社会的眼光,也不在乎你们对我如何定义”。
可以说,成为“社会人”的“小猪佩奇们”用一种孩子般的无知与懵懂,完成了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体系的解构,“卖萌”标签成了年轻人融入社交并自我保护的利器。
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所谓“社会人”并无贬义,更多的是自我调侃。与此前“旅行青蛙”“佛系青年”的风靡相类似,用“小猪佩奇”假装“社会人”,是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方式。
然而抛开那些外在的文化层面的因素,让“小猪佩奇”与“社会人”勾连在一起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情感共通。
毋庸置疑,“小猪佩奇”的低幼形象和动画片本身的单纯情节与“社会人”给人的成熟、老道等第一感觉存在着巨大反差。但人们常说,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小猪佩奇”赢得社会人的喜爱,或许恰恰在于每个社会人内心都有着对单纯、美好的渴望与向往。
这已经不是动画片形象第一次被成年人拿来“玩”了。
早在“喜羊羊”动画片流行时,那个一副大智若愚模样的“懒羊羊”,就被许多职场人拿来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在他们心目中,“懒羊羊”那种毫无运动细胞、喜欢吃、喜欢睡觉,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可以放肆大哭的样子,正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原本只是一个配角的“懒羊羊”一下子就成为许多职场人的“代言人”,其背后的文化心态既有年轻人的率性和洒脱,又有努力却不刻意的佛系心态。
其实,每一个动画形象被成年人“拿来”消费的背后,都有着与自己现实生活中某种境遇或心态契合的心理诱因,其中不乏短暂地对现实的逃避,毕竟生活不易,有的时候奋斗、竞争确实很累,能暂时回到童年做一只人见人爱的“粉红猪小妹”,也是一种对自己社会角色短暂的出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小猪佩奇”变成了“社会人”,到不如说是身为社会人的我们正在努力寻找自己身上“佩奇”的影子。
交汇点记者 徐宁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