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只要有“利”字当头,你争我夺在所难免。现今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花样百出的烧钱式营销也愈演愈烈。在这场硝烟中我们看到了以共享经济为首的崛起和衰败;滴滴、摩拜、拼多多的巨额融资;互联网大佬们一场接一场的“神仙对弈”……这样烧钱的营销方式是否可取?11月17日(本周六)三江学院与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就此辩题展开辩论。交汇点新闻客户客户端以及新华日报官方微博将会对这两场比赛进行视频直播。
什么是烧钱式营销
“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这句话也许后半句能映照在现如今的生存状况上。最近到处都在嚷嚷着资本寒冬,无论是新经济企业还是私募机构都是一番争分夺秒拼命上市的节奏,虽说现在是一派略显节衣缩食的局面,但忆往昔繁华砸钱岁月之势,恨不得把钱全用在拉客户的身上,动不动就能撺掇出个千八百万的生意。
放眼望去,大多O2O企业靠烧钱“博出位”,从团购、外卖等餐饮业到租车的出行行业到综合旅游预订平台、到电商、金融、教育各领域,都在“拼烧饼(拼钱、烧钱、并购)”。再到共享经济的崛起,这种烧钱“火势”又蔓延到了共享经济下的新业态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无论是共享车、房资源,还是共享技能领域的知识、教育、科技,都陆续开展烧钱大战。
对这种天价的营销方式我们或许不足为奇,特别是滴滴作为共享经济中最先渗透、发展最快的领域,其烧钱的火势也尤为凶猛,让人感到阵阵“肉疼”。2016年伊始,共享经济的“车王”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烧钱,有业界人士称滴滴出行每周要花7000-8000万美元,一年下来要花4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
《中国共享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
从融资到价格战,烧钱营销让这些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节节攀高”。共享经济更容易形成“万众创业”的新局面,众星云集,平台大规模价格补贴使自己脱颖而出形成低价优势。而低价对于一般消费者具有“致命诱惑力”,达到快速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从使订单量迅速攀升。当然砸钱越多,知名度提升的越快。同时也能让企业迅速圈粉。O2O平台靠“低价”口碑传播迅速,“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方式能在极短时间内覆盖用户的“朋友圈”,企业更容易能达到圈粉效果。
然而从发展形势看,贸易战、人民币贬值、股指低迷、消费降级……2018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企业更容易依赖资本,寒冬下过冬的“粮”一旦烧完就难以维持生计。如今拼融资额、再拼烧钱速度、烧钱力度,而共享经济规模庞大,产品众多,需要更多的钱去填“无底洞”,最终大部分企业家财万贯全烧尽,最后只能“引火自焚”。再者,一味的“打低价、重产量”,很容易忽略产品的质量,给用户形成劣质的体验;同时烧钱带来的用户会自带系列坏习惯,对价格形成依赖,一旦无补贴,粘性全无。
这样的营销模式也不利于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很多企业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融资,依然没有盈利,烧钱使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便活不到明天。
长此以往,这些以价格战为主的品牌一旦停止烧钱,品牌又重回起点,用户大幅减少,所以只会倒逼企业只能靠源源不断的钱不断“刷脸”,留住客户。可以说,靠“烧钱”烧出来的所谓“品牌”飞得越高,企业“摔得越惨”甚至“尸骨无存”的概率就越大。
那到底这样在市场竞争中,中国式的烧钱营销对于企业来说可不可行?如果你百思不得其解?不妨来听一听同学们的发言,在辩手们的交锋中,我们或许能知晓最终的答案。
组委会提醒大家:根据赛事规则,通过下载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对自己喜欢的队伍进行投票,在第三轮淘汰赛结束后(11月18日17:00),所有未晋级队伍中得票数最高的队伍将被复活进入下一轮选拔。投票通道现已开启,每人每天限制一票,第二天可再次投票。决赛结束后,所有参赛队伍中得票数最高者将获评“最具人气队伍”,届时赛事组委会将会为校方提供一笔“辩论发展基金”,促进高校辩论事业蓬勃发展。
编辑: 李嘉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