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27个月,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重新归来。
截至目前,南京已有11条过江通道,根据规划,到2035年会增加到28条。从打通长江天堑的交通枢纽,到民族自强精神的城市地标,再到拥江发展南北联动的“发展棋筋”,屹立半个世纪之久的南京长江大桥,早已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搏,历久弥坚,使命维新。
11条通道,南京市民最青睐大桥
“终于可以走大桥上班了!”29日中午12点起,潮水般的车辆驶向大桥,家住南京浦口区锦绣华城的林强国,盼望这一天已经两年多了。
桥北地区聚居了近100万市民,是整个江北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尽管在南京的规划中,未来过江通道将达到28条,目前已建成的有11条,道路、轨道和铁路应有尽有,但在桥北居民心里,大桥始终是他们进城的首选。
原因简单,大桥过江距离相对最短,十分便捷。而且,长江大桥还是目前唯一一条可通行非机动车的过江通道,每天依靠助力车过江的桥北和老下关百姓,是最关心大桥维修进度的群体。
为南京城服务了50年的长江大桥,任重道远。南京市交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封闭施工前,大桥日均车流量达8.8万辆,远超设计上限。阔别大桥的27个月里,两条免费通行的过江通道——长江隧道和扬子江隧道日均总计通行量超过20万辆,几乎是设计上限的一倍,高峰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巨大的交通压力,呼唤着大桥早日归来。
“大桥通车,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扬子江隧道和二桥的过江车辆,缓解拥堵。”南京交管局民警石巍介绍,目前长江二桥的高峰车流在11万左右,而在2007年,所有过江车辆也不过12.37万辆,而这个数字十年后就超过了35万。
飞速膨胀的过江需求,意味着南京的江面上,不能没有长江大桥。而从大桥封闭维修施工单位——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传来的消息是,经过专业评估后,恢复通车的大桥在合理控制车流量,并进行有效日常维护的情况下,完全能实现百年工程的目标。
联通两岸,拥江发展需要大桥
12月14日,“南京2035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在宁召开,“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极力渴求提升首位度的南京,要将长江南京段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和人文景观带,形成“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城市特色。
50年来,南京长江大桥一直扮演着中国南北交通主动脉的角色,对南北经济的影响更是无法用数字衡量,而南京,更是因为大桥的存在获得了发展先机。时代的进程里,大桥还能为南京的发展提供什么?
中设设计集团桥梁总工程师韩大章表示,维修后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南京过江格局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推进和支撑南京城市的跨江发展,更多地承担沿线两岸的交通。并且,其观光和游览功能无可替代。另一方面,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南京具有良好的铁水联运条件,未来要使南京成为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货运功能至关重要。
翻开南京地图,一边是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江北新区,一边是主城最后一块具有成片开发价值的区域南京城北。长江大桥连接的,恰恰是未来南京最具爆发潜力的两块产业高地。大桥两岸,曾经的区域边界,已然成为城市最好的景观地带和中心地带。
向北,定位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江北新区,以罕见的“南京速度”集聚创新要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三大主导产业迅猛发展,江北新区将是南京希望无限的新增长极。
向南,以长江大桥南堡为起点,这片由幕府山、长江、沪宁城际铁路围合的区域,是南京主城唯一未完成城市现代化改造的密集居住区。鼓楼滨江商务区、玄武铁北红山新城、栖霞迈燕新城,横跨三区的大铁北,同样在高起点的规划下加快升级转型的步伐。通过产城融合和科技创新,传承城市文脉精华,延续城市空间肌理,最终形成新旧融合的城市新格局。
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大南京”格局离不开长江大桥。资源互动、人才流通、民生普惠,在两个板块之间,大桥就像是区域融合的催化剂,为南京实现从“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的跨越默默守望。
记忆难舍,城市精神在此闪耀
27日清晨,天寒地冻,家住南京河西的卞素云,与老姐妹们相约在长江大桥南堡,参加大桥开放日活动。当天,和她们一样漫步大桥快车道的市民数以万计,场面为蔚为壮观。“一个月前就约好了,就是为了跟大桥来个零距离。”卞素云说。
29日上午,数百名南京市民围聚在大桥南端上桥口两侧,准备共同见证大桥重新开放盛况。“两年多前,大桥封闭维修当晚,也是这么多人。”多位市民自称是大桥的“老朋友”:几十年了,难舍难分!
时光追溯至2017年夏天,一篇标题为《南京长江大桥永远改变了中国》的文章,登上了美国CNN的网站。文章的开篇这样写道:“当它在1968年投入使用时,被认为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它是第一座由中国自己设计、建造、不依靠外国建筑师的现代化大桥。”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是“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发起人,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它(长江大桥)诞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交通或经济,更多的是它的象征性。它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纪念建筑物。”
正如鲁安东教授说的那样,大桥曾经是南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她的形象几乎出现在每一样与生活相关的老物件上:毛巾、茶缸、火柴盒、自行车、收音机……当年的南京人,孩子取名时老大叫“长江”,老二叫“大桥”的比比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能够定格历史的大桥,依然被这座城市热爱着。从12月16日开始举办的一系列大桥体验活动,场场人满为患。民间更是用各种方式,迎接大桥归来。
时至今日,大桥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命脉的功能已被逐步分担,但这个有着深刻时代印记的城市符号,依然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50年,大桥承载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愿景,而她身上所闪耀的独立、创新、奋发、开放的气质,恰恰与南京的城市精神不谋而合。
撰稿: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盛文虎 王世停 梅剑飞 通讯员 宁交轩
图片:邵丹/摄 部分来自视觉中国网
编辑: 肖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