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西交利物浦大学获批六个新增专业,分别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物联网工程、供应链管理、艺术与科技。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介绍,六个新增专业瞄准培养“国际化高端应用型人才”,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六大行业领军企业设立六个行业学院,开展融合式教育。六个行业学院及专业分别为:与海尔集团合建智造生态学院,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与中科曙光合建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中科新松合建智能机器人学院,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与欧朗中国合建物联网学院,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与AMT合建产金融合学院,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合建文化科技学院,开设艺术与科技专业。
六个专业的学生将按照西浦新的融合式教育模式培养。席酉民说,“融合式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将通识教育、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管理教育有机融合;在组织模式上,把校园学习、企业实践、行业引领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培养环节上,把学习、实习、研究、实践相融合;在教学上,把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型学习和教学与实习在岗训练相融合;在就业支持上,把学习和实践、就业和持续深造、人才培养、研究和企业发展相融合。”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风头正劲,今年江苏共有包括西浦在内的10所院校新增该专业。其次是机器人工程,江苏共有9所高校新增该专业。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增备案专业中,196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01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
“我国究竟需要多少这方面的人才,学校开设这一专业,怎样办出特色?”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爆款”专业,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疑问。
专家同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关注专业办学特色,冷静甄别。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操太圣教授认为,大量顺应市场趋势的专业新增,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但新增专业背后,各高校的考虑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其原有学科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新增专业,吸引更多的生源。有的是对现有学科的“置换”,停办发展空间受限的专业,重新申请新的有生命力的专业。还有一些就是“新瓶装旧酒”,用相近学科的资源,包装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名字。
交汇点通讯员 寇博
交汇点记者 徐瑞雅
编辑: 孟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