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作为“创新先行者”,2014年成立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至今,创新活跃度如何?为区域产业发展贡献了多少“科技锦囊”?3月25日,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苏南创新指数”,分别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辐射、创新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对苏南四市的创新“打分”。
各一级指标指数均保持总体上升态势
苏南创新指数以自创区批准年2014年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2015年、2016年、2017年苏南创新指数分别为115.79、131.47、150.88,比上年分别提高15.79、15.68、19.41,各分项指数2017年均保持上升态势。
其中创新资源指数、创新主体指数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达183.28、170.75,比上年分别提高32.48、26.98;创新绩效指数、创新环境指数保持较快增长,分别为144.57、131.21,比上年提高16.35、16.91;创新辐射指数、创新国际化指数保持平稳增长,达117.83、131.38,比上年提高5.84、2.82。
从综合反映苏南各市创新发展规模和增幅情况的贡献率看,2017年各设区市对苏南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40.55%)、南京(29.66%)、无锡(14.20%)、常州(9.88%)、镇江(5.72%),苏州、无锡贡献率分别比上年提高5.19、0.72个百分点,各市贡献率排序与上年一致。从反映测算年度相对基期增幅情况的创新指数看,2017年各设区市创新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162.93)、南京(153.30)、镇江(146.94)、无锡(144.54)、常州(143.88),比上年分别提高31.60、15.35、7.25、20.31、16.37;与上一年排序情况相比,苏州由第3提升至第1,南京继续保持第2。
关注“硬实力”,也兼顾“软环境”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以科技创新质量、效益、绩效为主的评价导向,2017年,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牵头,组成苏南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在借鉴和参照国内外知名创新指数基础上,对苏南创新进行了科学评价。
“发布苏南创新指数,既是对区域创新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集聚创新要素的一个风向标。”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孙斌介绍。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辐射、创新国际化分别为“创新指数”考核的6个一级指标,此外,还有30个具体指标。记者从具体指标中发现,除了评价体系中一贯关注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等“硬实力”外,这份“成绩单”此次还格外关注了对人力资本、知识产权、创新氛围等“软环境”的考核,注重了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反映,采用了较多的定性指标。
重大创新政策落实,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苏南地区牢牢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切实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推进重大创新政策落到实处,在自创区全面落实中关村“6+4”政策及全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苏南整体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2017年苏南创新环境指数为131.21,比上年提升16.91。从综合反映规模和增幅的贡献率看,苏州、南京、无锡对苏南创新环境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前三;从反映提升幅度的创新指数看,南京、苏州、常州创新环境指数位居前三。
人才、资金、载体是创新发展的基础资源和重要保障,苏南地区高度重视创新资源的内部整合及外部引进,创新资源综合体系初具规模,高端人才、重大项目、高水平平台等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集聚态势 。 2017年苏南新资助引进高层次人才2485人次,累计达22399人次,占全省的70%。启动纳米技术、物联网、机器人等17个特色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等20项省市共建重大创新项目,总投资超170亿元。
交汇点记者 王甜 吴红梅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