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在今天是一个具有浓重商业色彩的日子,然而在82年前的今天,一场惊心动魄的兵谏悄然发起,中国近现代历史因此迎来重大转折。它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中国从那时起走上了联合抗日的胜利征程。
西安事变惊世骇俗,不同凡响,扶危定倾,扭转乾坤,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最富传奇的历史故事之一,同时也仍存在颇多争议。
这是属于“今天”——12月12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0年12月12日
南京地铁一号线开工
江苏第一条地下铁路——南京地铁南北(一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小行隆重举行。2003年12月11日,南京地铁一号线隧道工程全线贯通。
1994年12月12日
汤山古人类化石发掘有重大新发现
1994年12月12日,汤山古人类化石发掘有重大新发现。经科学测定,确认该化石属于中更新时期,迄今约30万年左右。这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它将南京地区的人类历史提前到30万年以前。
2001年12月12日
江苏新增7位院士
2001年12月12日,中国工程院宣布新增院士81人,江苏省占了7席,他们分别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欧阳平凯,南京农业大学的盖钧镒、东南大学的孙忠良,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的孙耀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蔡道基、中国矿业大学的谢和平和信息产业部第十四研究所的贲德。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爆发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001年张学良逝世,2003年宋美龄逝世,随着这些最后的当事者的离去,近年来有关西安事变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在此前后史料的批露、史实的分析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诸方面都有所突破,而因为史料掌握、研究视角的差异等,也形成了不少争论。
其中一个焦点就是谁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大多关于西安事变的论著都不同程度地叙述了周恩来1936年12月17日到西安后,当面向张学良分析事变存在更好和更坏两种前途,力主释放蒋介石,并拥护其当全国抗日领袖,争取好的前途。还有学者评价:周恩来提出的“保蒋安全”策略抓住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核心问题,中央当即接受了这一意见,从而完善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指导方针(潘利红:《周恩来与西安事变》,《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有学者对此提出疑义,认为周恩来作为中央代表,虽可根据形势相机行事,但不可能在重大问题上置中央的既定决策于不顾。周恩来在寻求和平解决事变的具体方案上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叶扬兵:《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与张学良西安会谈的再探讨》,《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2期)。
在西安事变之初,中央对于形势的估计是比较乐观的,而实际情况正如毛泽东所说:“西安事变后南京一切注意力集中在捉蒋问题上,把张、杨一切抗日的主张都置而不问,更动员所有部队讨伐张、杨。”(《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原来设想审判蒋介石和争取抗日派的条件根本不具备,严重的内战威胁摆在面前。要阻止这种严峻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长期以来,学术界基本都认为: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拉着杨虎城,在没有告知周恩来的情况下,释放了蒋介石。而且,周恩来对此也是不同意的。随着蒋介石、宋子文日记和张学良口述材料的公布,更多的学者开始认为是周恩来说服杨虎城,帮助蒋介石离开西安的。而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周恩来是否知道并同意蒋介石12月25日离开西安。大多论著认为,周恩来12月25日在蒋介石走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关于周、蒋见面的内容是记述12月24日晚的谈判情况。有学者认为,这封电报中提到的谈判是在12月25日上午,而不是12月24日晚上,他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情况拖到第二天晚上才报告中央。此外,电报中还提到“认为在走前还须有一政治文件表示,并不同意蒋今天走、张去”。这在宋子文、蒋介石日记里没有反映。其中内情到底如何,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不排除在当时复杂情况下周恩来临时做出改变决策的可能。
应该指出的是,周恩来对释放蒋介石是知情的,但对张学良亲自护送是不知情的。在张学良释放蒋介石之前,周恩来就劝过他不要亲送蒋介石。周恩来得知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后,立即赶往机场想再次劝阻,但为时已晚。12月25日发生的事情,周恩来也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对此表示认可,并认为“大局之好转是有相当保证的”。毛泽东还在当晚的一封电报中提到:“依情势看,放蒋是有利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281、275页)。对于此事,周恩来以后有几次论及,都是叹息张学良不该亲送蒋介石,而从来没有责备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
1946年12月12日
南沙群岛回归祖国
1946年12月12日,中国海军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出动“太平”“中业”两艘军舰到南沙群岛宣示主权。舰上水兵和海军陆战队登陆太平岛后,升挂国旗,并举行南沙群岛主权收复仪式,向世界宣告,先后被法、日侵占的南沙群岛回到祖国怀抱。
1971年12月12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启用
1971年12月12日,中国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交付海军使用。这艘驱逐舰由大连造船厂试制,全国22个省市、260多个厂所参与协作。这一多功能舰种的服役,填补了中国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空白。
1984年12月12日
美天文学家观测到太阳系外第一颗行星
1984年12月12日,美国报纸报道,美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也许是太阳系外第一颗行星。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这年夏天使用配备有红外线传感器的约四米望远镜观测遥远天体放射的热时,多次观测到一颗大小跟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差不多、质量为它的30到80倍的热气体行星。这颗行星环绕微弱恒星范比斯布罗克一八运转。据报道,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和范比斯布罗克一八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于木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765年12月12日
画家郑燮逝世
郑燮(1693.11.22~1765.12.12),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曾为其画作《竹石图》题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与石,画与书,皆极高妙。
1481年12月12日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原型一休宗纯病逝
提起“一休”,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那个机智勇敢的小沙弥形象吧。但如若说到“一休”的原型,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一休宗纯,恐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更别提他与汉诗之间的“不解之缘”了。
1481年12月12日 (农历冬月廿二),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原型一休宗纯病逝。
一休宗纯(1394-1481)1394年正月初一生。是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也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从小就很聪明。“一休”是他的号,“宗纯”是讳,通常被称作一休。乳名千菊丸,后来又名周建,别号狂云子、瞎驴、梦闺等。他于1481年12月12日(文明十三年11月21日)病故,享年88岁。
1821年12月12日
法国作家福楼拜诞生
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卢昂的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青年时在巴黎攻读过法律,因病辍学。1845年父亲死后,他迁到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居住,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埋头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年死去。1856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著名作品。
后来,福楼拜转为写历史题材,1862年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萨朗波》。但不久,他又开始写现实题材的小说,1869年发表了政治性很强的长篇《情感教育》。福楼拜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于小说创作有很深的造诣,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新华网、光明日报、人民网等)
交汇点记者 张红 综合整理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