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一个黑皮肤男孩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19岁时,他发行首张个人专辑(Off the Wall),随即成为经典;25岁,他首次展示魔幻“太空步”,便令观众疯狂。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可以说,是他拯救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工业;他曾留下遗愿——给100万儿童建世界上最大的MJ儿童医院。他,就是美国“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本是工科出身,偶然参观杭州艺专,他决心投身美术;晚年,艺术成就已享誉世界的他,却将家中几百幅不满意的作品全部毁掉。他曾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他就是吴冠中,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99年前,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共赏吴老笔墨,怀念!
这都是属于“今天”——8月29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10年8月29日
江苏地图网开通
8月29日是全国测绘法宣传日。2010年的这一天,江苏地图网开通,标志着江苏测绘公众服务实现了从传统纸质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在江苏地图网上,可以查询我省各地旅游图、交通图、政区图等传统地图,点开集信息查询、空间搜索、地图浏览为一体的电子地图,以及应用航拍、卫星遥感数据生成的影像地图和三维地图。
1994年8月29日
余纪忠创立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会
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向常州捐赠100万美元,创立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会,并向有关小学共捐赠40万元人民币。
1990年8月29日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在静海寺开馆
静海寺是公元1411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平安归来建造的佛寺,1842年英军入侵南京,清政府8月29日在静海寺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1985年8月29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汉中门外遇难同胞纪念碑揭幕
1937年12月15日下午,避难于国际安全区的平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2000余人遭日军搜捕后,被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杀害,伤而未死者或乱刀补戳、或纵火活焚,尸骸抛野,惨绝人寰。直至次年2月11日、18日两日,遇难同胞遗骸由慈善团体南京红十字会收殓,将1395具遗骸,掩埋于汉中门外之广东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带。 1985年8月29日,为设立于汉中门桥旁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汉中门外遇难同胞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885年8月29日
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在德国问世
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在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一台发动机,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这台摩托车也被称为戴姆勒一号。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8月初,英国侵略军已将军舰炮口对准南京城,清政府违背人民抗敌愿望屈膝投降。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天也被称为国耻日。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82年8月29日
电影女演员英格丽·褒曼在伦敦逝世
1982年8月29日,影星英格丽·褒曼因患乳腺癌在英国伦敦逝世,享年67岁。褒曼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生拍摄了近30部电影,其中《煤气灯下》《安娜斯塔西亚》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1958年8月29日
迈克尔·杰克逊出生
1958年的今天,美国“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2009年6月25日,这位出色的音乐全才突然离世,享年51岁。
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惨白的皮肤、发丝掩映下颇为险峻的面部轮廓,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个黑人。
这个在离世前20年间一直被负面新闻包围的人,因为突然离世,瞬间获得解脱。他的拥趸和诋毁者,在突如其来的死讯面前空前团结,一片痛悼之声。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杰克逊是一位“了不起的表演者和音乐界偶像”,但“在私生活方面是个悲剧”。
古怪的面容和皮肤,“娈童案”,失败的婚姻,杰克逊的这些私生活细节,一直是人们不厌其烦讨论的话题,甚至为此而忽略了他的音乐。美国“私生活”混乱的明星很多,甚至包括猫王、玛丽莲·梦露这样的“美国偶像”,但他们却不曾有杰克逊那样的遭遇。
迈克尔·杰克逊的生命抛物线以1993年为顶点。这一年,一个12岁的黑人小男孩乔迪·钱德勒控告杰克逊猥亵,官司轰动全球。此后,杰克逊的声誉和事业迅速滑坡。就在杰克逊去世后的第三天,媒体报道,当年的“娈童案”主角突然站出来承认曾撒谎,并向逝者道歉。
2003年11月,就在杰克逊的冠军精选《Number Ones》发行的当天,他被迫接受另一宗猥亵儿童案件的调查。2005年6月,法庭宣判杰克逊无罪释放。但这个历时两年的案子,让他再次陷入低谷。
两次没有结果的“娈童案”,最终以在他死后控方出来澄清道歉而告终。事件本身极具戏剧性,但是杰克逊的人生道路不可能逆转。
当年那个可爱的黑人小男孩,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模糊。在聚光灯下生活30多年后,迈克尔.杰克逊以整容过度、惨不忍睹的脸孔谢幕人生。
1919年8月29日
画家吴冠中出生
1919年的今天,画家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他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不断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有《春雪》《狮子林》《长江三峡》等中国画及油画作品留存于世。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父亲是教员,母亲是文盲。从小,父亲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当个高级小学教员,在当时来说,这个职业能让自己收入盈余又能安稳生活。吴冠中顺利考进无锡师范,如无意外他将实现父母望子成龙的“梦想”。
但同学们都说,师范生就是“稀饭生”,没前途。于是他转向更难考,但比师范更有出路的浙大机电科,打算工业强国。谁知,就是这样的安排,让他有机会被“命运之神引入迷茫的天空”。
军训期间,在杭州艺专学艺术的朱德群带着吴冠中参观了他们的学校——艺专,在那里吴冠中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图画和雕塑,他说,那时“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便“一头扑向了神异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穷孩子”,美把他给俘虏了。于是,那个一向听话的儿子,忤逆了父母,选择自己的人生。
17岁的吴冠中不顾家人的悲伤、劝阻和反对,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抛弃机电科,重新考入了杭州艺专,一头栽进美术的怀抱。吴冠中进入杭州艺专后,刻苦学艺。后来江浙失陷,他便随学校一路迁到贵州、湖南、昆明,在风雨飘摇中学画。
有一次,他在湖南沅陵的校图书馆里临摹的时候,警报响起,所有人都要上山躲避。然而他想,警报虽多,也从来没有敌机,于是干脆叫管理员将自己反锁在馆里,继续临摹《南画大成》。就这股拼了命地学艺的劲儿,让他早早地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孤苦,直到艺专毕业。
毕业后,他进入重庆大学当助教,在美术创作上也开始有小成就,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了。但是,他学艺有浇不灭的冲动,也有了既然入了美术的门就做好了“殉道”的打算,助教之外他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学习法文,期待到巴黎深造,走向人生另一个高地。
恰恰,“意外”又来了,也砸在了他头上。战后国家选送一批留学生,刚好有留法绘画名额,经过一场“生死搏斗”,他被录取了,顺利步入巴黎。他回忆道:当初一到巴黎,头几天就跑遍了巴黎的博物馆,陶醉于西方艺术,几近盲目崇拜。也从此,艺术之路上,他越陷越深。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吴冠中归国,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
有一次,吴冠中和学生汪志杰一起去太原钢铁厂体验生活。那时候刚好碰上革命思想改造,吴冠中又刚留学回来,自然是重点“改造”对象,校领导便让汪志杰“盯着”他。
谁知,一到厂里吴冠中看到工人们在出钢条,便大叫,“红红的钢火哦!”马上摆起画架,疯狂地画火花。学生劝他,结果他还很生气,一周都不理人。
吴冠中的脾性,注定是要“倒霉”的,他被列入了“极危险人物”名单,考虑到政治环境,以及要护佑妻儿周全,让他一时不敢太“猖狂”,艺术创作上也有意靠近革命题材,努力“合群”。但是,随后就彻底断了这个念头,而妥协也确实不是他的风格。
吴冠中是精神上的巨人,对美、对艺术有自己的追求,在美院总被束手束脚,无法自由创作。他想,既然画不了人物,那就画风景!作品的画风不被接受,那画好了就藏起来,不卖也不发表,画不好就撕,总之不妥协。
这么一想,他倒自由了起来,他尝试将水彩和水墨结合起来,尝试将油彩画换成水墨来画,在水墨画中又加入油彩。结果,这一试就试出了自己的风格。
他大胆运用这种尝试,从草木开始,迈向风景,迈向故乡的风光。回忆中他跑得最多的是鲁迅的故乡绍兴,他画下那里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
他在美院才教了两年书,校领导就怕他教坏学生,坏了学校风气,隔三差五在大会上批评他和他发表的文章。最后“改造”不成功,就找理由将他调离,安排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学,生生地将他挤出艺术界。
他也曾说:怀着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然而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程,就算是知音,也可能只是曾经懂你而已,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完全程,到最后都只有自己。
艺术之路孤独,但他也并不在乎,依旧拿起画笔,画下心中的自由,淡定做人。就算画被拍出高价了,他说“与他无关”,只一心画好自己的画,画不好就撕,画好就留下来,捐给国家。
交汇点记者 陈彤 实习生 顾燕 综合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南京党史网)
编辑: 顾志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