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阳节。
思亲人,佩茱萸,赏菊花,登高望远,看大好时光。这一天,打个电话,向父母倾诉感恩思念吧!
今天,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扶贫日。
今天,是中国第5个“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扶贫日期间将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会,并连续第3年举办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10月16日至20日,还将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脱贫攻坚展,重点展示河南兰考、江西井冈山、宁夏闽宁镇、湖南十八洞村、贵州海雀村和四川纯阳山村等率先实现脱贫的县镇村的情况及经验。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
他曾无怨无悔地为我们留下一部部传世之作,字里行间尽在表达“真”与“善”。
他爱真理,忠实地生活;他爱写作,但他认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是因为我有感情”。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这样高度评价他:“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他,就是“人民作家”巴金,与冰心为友、为鲁迅抬棺,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13年前的今天,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经典语录。
2年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上太空;169年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逝世;187年前,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发电机的诞生成为可能,由此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
这都是属于“今天”——10月17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5年10月17日
飞天英雄费俊龙父母获“英雄之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昆山市委、市政府授予飞天英雄费俊龙父母“英雄之家”称号,并在昆山市设立500万元费俊龙教育基金。
当年10月12日,费俊龙随神舟六号飞船和聂海胜一起踏入天空,展开为期5天的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船飞行,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998年10月17日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获南京大学荣誉学位
1998年10月17日,南京大学举行仪式,授予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南大历史上第一次授予美国政治家荣誉学位,也是美国历届总统获中国大学荣誉学位的第一人。
1987年10月17日
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建成投产
1987年10月17日,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建成投产,该公司拥有当时国内最大的彩电晶体管生产线。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上太空。这是我国实施的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1948年10月17日
长春驻军起义
1948年10月17日,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948年6月起,解放军对长春实行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共成立了滇军工作委员会负责争取六十军的工作。辽沈战役开始后,曾泽生开始进行起义准备工作。10月16日,曾与解放军商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17日下午,曾泽生出城与解放军具体确定了交接防地的时间、口令、办法。17日午夜,解放军接防部队进城,六十军同时撤出城外,开往九台休整。郑洞国被迫率新七军投降。
1948年10月19日,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在长春率部放下武器。10月19日10时,我军从四面八方开入市区,长春全面解放。10月21日凌晨,据守在中央银行大楼的国民党司令部在几声象征性的枪响过后,宣布投降,长春彻底解放。
专家分析,从军事意义上讲,围困长春是辽沈战役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拖住了国民党军队总体战略部署,对于全面解放东北意义重大;从政治意义上讲,长春系伪满洲国首都,工事坚固,10万国民党守军战斗力强悍,这座城市能够和平解放,影响深远;同时,作为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官、长春国民党守军最高指挥官的郑洞国,属于蒋介石嫡系,此人的投降,对国民党高级将领震撼极大,为其后我军策反其他国民党将领起到重要作用。
1831年10月17日
法拉第发现磁电感应现象
1831年10月17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由此预告了发电机的诞生,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巴金逝世
2005年10月17日,中国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一生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1982年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他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1904年11月25日,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27年1月,23岁的巴金远赴巴黎留学,各种思想冲击着他年轻的心。身处异国他乡,巴金想念祖国与亲人,他的感情无法宣泄,于是开始用笔倾吐他的爱与恨、悲哀与欢乐、受苦与同情、希望和挣扎,1929年发表了处女作《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该作品发表后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20世纪30年代,巴金回到上海,并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尽管他也承认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小说,但他仍然“勉强把恋爱作为小说的主题”,因为他想用恋爱来表现人的性格。随后,他又完成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激励着许多青年的心。
巴金辞世已13年,但他的文学作品及精神始终影响着我们,许多文化名家曾在多种场合表达自己对巴金的赞赏与喜爱。冰心曾说,“巴金充满了真诚,心是真诚的,话是真诚的。他不说假话,对祖国、对人民从不说假话。他是一个热水瓶,外面凉,里面热。”
从《家》《春》《秋》到《随想录》,巴金曾以作品的力量深深影响过他的读者和他的时代。他在《随想录》中倡导的“说真话”、自我忏悔意识、历史反思精神等,在整个80年代成为文化界的精神标杆。他也因为这部作品,被许多人称作“知识分子的良心”。
《随想录》已成绝唱,巴金精神仍与我们相伴前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的那些金句——
1967年10月17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逝世
1967年10月17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他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溥仪(1906~1967),姓爱新觉罗,字浩然。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被立为嗣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溥仪第一次退位。但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居住在宫内,政府每年给皇室一笔费用。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城,复辟帝制,溥仪宣布恢复宣统年号,但随着张勋的失败,12天后溥仪戏剧性地再次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废除皇帝称号并将溥仪驱逐出宫。溥仪逃入日本公使馆。九一八事变后,溥仪逐渐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沦为傀儡。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出逃日本,在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关押5年。1950年8月,苏联政府将溥仪移交给中国政府,溥仪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被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
1849年10月17日
波兰作曲家肖邦逝世
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逝世,终年39岁。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是爱国主义者。他生活的年代,是波兰灾难深重和民族觉醒的年代。聆听肖邦,便可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用琴声在呐喊,为祖国波兰的遭遇在疾呼。音乐评论家舒曼曾说,“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柔中带刚。想必只有饱含了民族大义的内心才能奏出引发人类情感共鸣的音符。
肖邦的音乐具有无与伦比地幽婉、细腻、抒情而优美的特点。他的钢琴曲包括各种类型,其中最令人陶醉的钢琴曲是他的“夜曲”,这是极其优美的乐曲,它抒情、沉思而带有忧郁的感情,曲调富于歌唱性。肖邦一生共写了20首夜曲。他的另外一种乐曲叫“前奏曲”,比夜曲稍微短小,但更加抒情。据说这些前奏曲是肖邦在阴雨连绵的玛乔尔卡岛创作的。
他的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是人所共知的前奏曲。比前奏曲规模大一些,而又丰富多彩的“练习曲”是肖邦创作的另一部分宝贵财富。
肖邦在他的练习曲里赋予它诗情画意般美妙动人的艺术生命,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如《蝴蝶练习曲》、《革命练习曲》等。肖邦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各种舞曲,如圆舞曲、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圆舞曲源于德国,但肖邦把它变成了高尚、典雅的音乐,供人欣赏,因此他的圆舞曲不同于一般圆舞曲,如《离别圆舞曲》便是。肖邦还写了一些叙事曲、诙谐曲、奏鸣曲、协奏曲,他写的一部奏鸣曲中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是人所共知的哀歌。他写的著名协奏曲,则更加绚丽多彩,闻名遐迩。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他的巴黎寓所中逝世。临终前,他嘱托亲人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人民网、科普中国)
交汇点记者 丁叮 综合整理
编辑: 陈彤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