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祭奠亡灵,勿忘国耻!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81年前的今天,南京城沦陷。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虽在劝降书中保证“对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采取宽宏和善态度”,但带给南京人民的却是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大屠杀。短短40余天,南京30多万民众惨遭屠戮,千年文脉、六朝古都一时血流成河,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点击进入:交汇点公祭日H5
他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23岁时因一部作品成为中国剧坛“大腕”;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晚年却因写不出作品而懊恼:我要写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甘。他,就是《雷雨》的作者曹禺。22年前,曹禺因病辞世,享年86岁。
这都是属于“今天”——12月13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2006年12月13日
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馆正式开放
2006年12月13日,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馆正式开放。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由南京市民吴先斌个人投资筹建,是江苏省首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综合性专题博物馆。
1994年12月13日
我国首架水陆两用飞机在宁研制成功
1994年12月13日,我国首架水陆两用飞机在南京轻型飞机研制厂研制成功。水陆两用飞机就是既能在水上起飞和降落,又能在陆地机场起飞和降落的飞机,又称两栖飞机。水陆两用飞机的船身或浮筒上装有供陆上起飞着陆用的起落架,它与水上飞机的上、下水装置不同,能经受着陆时的巨大撞击力并吸收撞击能量。
1991年12月13日
张家港27个乡镇全部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
27年前的今天,苏州市政府宣布,张家港全市27个乡镇全部按省颁标准提前一年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为全省依法实施9年义务教育作出了表率。
1937年12月13日
日本侵略者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
虽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在劝降书中保证“对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采取宽洪和善态度”,但等待南京人民的却是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大屠杀。13日清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一路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屠杀。
随后的40多天里,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甚至把残杀中国人当作取乐消遣,他们把大批俘虏和难民集中到一起,或用刺刀乱捅,或用机枪扫射,或赶进土坑活埋,或用汽油浇淋后焚烧……不仅如此,杀红了眼的他们还举行所谓的“斩杀百人竞赛”,以杀人多寡来决定比赛胜负。
此外,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还疯狂强奸、迫害中国妇女,有的日军将被他们强奸后的受害者剖腹,或用刺刀捅死。连老弱病残,甚至婴幼儿都不放过,疯狂的杀戮使南京城里尸横遍地,变成了一座真正的人间地狱。
战后据广泛调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知道——
国家公祭祭奠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这是国家公祭网主页列出的供海内外网民悼念的几类遇难对象。既然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公祭时间也确定为每年的12月13日,为何公祭对象却如此“宽泛”?
这是因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侵华日军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大屠杀不是他们罪行的全部。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魔爪遍及中国各地,无数同胞遭遇杀戮。因而,专家组经慎重考虑后认为,既然是举国公祭,应将更多的战争死难者作为对象。
让人欣慰的是,2014年2月27日通过的法案,明确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日本帝国主义染指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874年侵略台湾,此后一直到1945年宣布投降,日寇在中华大地肆虐,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其间被日军屠杀的都应成为公祭对象。
如何参与国家公祭
灾难的历史,理应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更需全民一起参与。
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
国家公祭日当天,又该如何参与?专家建议:为遇难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几句祭语,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悼念;打开电视、广播或网络,随时注意南京主会场的公祭仪式,在警报声响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报声中肃立、默哀;关注公祭仪式的细节设计,领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要义。此外,当天应尽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短暂的公祭仪式很快就会结束,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收获铭记历史的责任、振兴国家的担当,从历史汲取教训,获取奋发的力量。这是举行国家公祭的要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13日也是《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开始实施的日子。《条例》将此前南京市政府对“默哀一分钟”的倡议,明确列入法规当中。《条例》明确,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机动车、火车、船舶和其他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在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一分钟。
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
原全国政协常委赵龙是最先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2005年3月,这份由49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成为当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自此,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一直没有断过。
2004年年底,赵龙参观完纪念馆后从朱成山那里了解到,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遇难国民。而我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却没有类似的日子。“国家公祭的想法最早是朱馆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提出来的,我想可以把这个写成提案,到两会上呼吁。”赵龙说。
为何称作“死难者”而非“死难同胞”
“同胞”一词意味着是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的人民,这对于抗日战争期间在华牺牲的外国友人来说,不够准确,因此将“死难同胞”改成“死难者”。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2年12月13日
火车登陆海南岛
2002年12月13日上午10时5分,“粤海铁一号”火车渡轮运载的两列钢轨列车安全驶上海口南港码头,这标志着海南与内地不通火车的历史结束。
粤海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是国家“九五”期间铁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1998年8月30日开工,由铁道部、海南省、广东省合资修建,总投资45亿元。
2001年12月13日
中国两申遗项目获通过
2001年12月13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对世界各国2001年申报的遗产地进行审议,中国新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山西云冈石窟和西藏布达拉宫世界遗产扩展项目罗布林卡均顺利获得通过。至此,中国共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57年12月13日
杀害李大钊等人的凶手王振南被判死刑
王振南,浙江绍兴人,自北洋军阀至蒋介石政府,一直效力于旧司法界。解放前的35年中,王振南一直在反动的司法界充当虐杀革命烈士的刽子手。据有案可查,直接受王振南迫害的共产党员和非党革命志士达180人之多,被杀害的有34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振南潜伏上海6年之久,1955年12月终被缉获归案。1957年12月13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公审大会,宣判王振南死刑立即执行。在龙华24烈士就义之地,多行不义的王振南落得了可耻的下场。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96年12月13日
《雷雨》作者曹禺辞世
曹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曹禺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曹禺3岁起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戏剧的种子从小便在他心中播下了。1922年,22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上4年级时,完成了处女座——多幕话剧《雷雨》,曹禺称之为“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然而,《雷雨》的问世却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除《雷雨》外,曹禺的代表作品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剧作大家,却曾为自己的晚年写不出作品而感到难过。
曹禺之女万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曹禺写完《北京人》《王昭君》等作品后,在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开始担任各种挂名职务,参加各种应酬,这让他感到很疲惫,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曹禺后期鲜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晚年的曹禺自己也很苦恼这个问题,甚至发出这样的懊恼:我要写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甘。
曹禺一生共经历过三段婚姻:
郑秀是曹禺的第一位夫人。她是曹禺清华大学的同学。1933年早春,在学校的校园戏剧活动中,曹禺让好友孙浩然出面,特别邀请郑秀出演英国剧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话剧《罪》,担任女主角,同时开始了对郑秀的热烈追求。最后在曹禺的一场大病中两人开始相恋。经过3年爱情长跑,1936年11月26日,曹禺与郑秀于南京平仓巷德瑞奥同学会举行隆重订婚典礼。订婚宴上,巴金送上了一个洋娃娃,郑秀非常高兴:“我捧到了一个金娃娃,家宝要没有巴金的赏识,《雷雨》不出版,还只是一个穷学生。”
1937年春,曹禺与郑秀在长沙国立剧校举行简单婚礼。然而,曹禺和郑秀婚后不久,便和方瑞有了长达十年的婚外恋情。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处于半公开状态,曹禺数次向郑秀提出离婚,此时郑秀已育有二女,坚决不离,但二人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他们一直分居到1951年。郑秀在孤寂和痛苦中离婚。郑秀对曹禺的同窗好友张骏祥说:“过去我爱曹禺,嫁给了他,现在我还是爱他。我同意离婚,因为我希望他幸福。”1989年10月,郑秀去世,始终未再婚。
1951年,曹禺与方瑞正式结婚,直到文革时期。曹禺未遭到批斗,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方瑞受到惊吓身体垮掉,靠大量服食安眠药才能入睡。1974年的一天,方瑞在自家床上离开了人世,临死时床上各处都散落着大量的安眠药片。
方瑞去世后,郑秀及曹禺的儿女们有意让两人复合。而曹禺却在1979年和李玉茹结了婚,至此开始了他的第三段婚姻生活。李玉茹陪伴曹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1996年12月13日,曹禺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
1919年12月13日
画家石鲁出生
石鲁(1919年12月13日-1982年8月25日),当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1959年,石鲁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石鲁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北京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华社等)
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综合整理
编辑: 曾力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