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洗手日。
全球平均每天约5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与腹泻相关的疾病,而只要养成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的习惯,这些儿童中的一半就会得救,经常用肥皂洗手是降低腹泻死亡率以及霍乱和肺炎患病风险的最有效和最廉价方法。
联合国儿基会规定每年的10月15日作为世界洗手日。首个世界洗手日为2008年10月15日。在这一天,全球60多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发起培养儿童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行动。
今天,国际盲人节。
1984年,在沙特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这使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
1989年9月18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每年的国际盲人节时,由省(市)盲人协会出面,业务部门协助,结合当地情况,举行适当的庆祝活动,以活跃盲人的生活,体现国家和社会对盲人的关怀。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一一
解放隆化县的战斗到了危急关头,这名年轻的战士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尚未年满19岁。89年前的今天,董存瑞出生于河北张家口。
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了对董存瑞事迹的质疑声。有报道甚至称,“没有人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一英雄壮举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董存瑞当年的战友程抟九,以自己的亲历为董存瑞正名。历史不能被玷污,红色英雄岂能被亵渎!
这都是属于“今天”——10月15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95年10月15日
我国第一条城市地下立交——南京鼓楼南北向隧道工程正式建成通车
1995年10月15日,南京鼓楼南北向隧道工程正式建成通车,这也是我国第一条城市地下立交。据悉,鼓楼南北向隧道工程在我国城市隧道建设史上创下了当时的四个“全国之最”。规模最大:总长1152米,其中隧道长750米,为双向4车道,单洞宽10米,顶高7米;难度最高:总跨度23米,最大埋深14米,最浅埋深尽0.26米,属罕见的大跨度超浅埋隧道;工期最短:合理工期3年,但合同工期只有365天;建设速度最快:从6月到9月的四个月,创下月成洞超百米的记录。
1982年10月15日
京杭大运河淮安至宝应段续建工程开工
1982年10月15日,全长5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淮安至宝应段续建工程开工。扬州、淮阴、盐城等地共动员24万人,挖土方1093万立方米,于当年12月13日完成。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97年10月15日
华裔学者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朱棣文和另外两位美、法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捉原子的方法,朱棣文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5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学者。
朱棣文本科就读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在伯克利大学度过了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日子,1978年加入贝尔实验室,1987年到斯坦福大学工作。
1993年10月15日
世界最长光缆纵贯神州
1993年10月15日,纵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到广州,并向南、向西延伸到海口、南宁、途经8省市、22个地市,总长4700公里的光缆通信干线在京正式开通。该工程总投资5亿多元,可提供长途电路10.5万余条。这是我国第一条自行研制、生产、建设的、全部国产化的光缆一级干线。
曼德拉、德克勒克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3年10月15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和南非总统德克勒克。该委员会在奥斯陆宣布授奖决定时说,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为消除南非种族歧视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努力为在南非建立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曼德拉是南非著名黑人领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黑人解放事业,1991年当选为非国大主席。德克勒克是南非国民党领袖,1989年9月当选为南非总统。
1986年10月15日
美籍华人李远哲获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是继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之后,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
李远哲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由于他对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对了解化学物相互反应的基本原理作出了重要突破,为化学动力学开辟了新领域。这一方法是李远哲攻读博士学位后,与这次同时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指导教授赫希巴赫共同研究创造的。
1957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1917年10月15日
北京大学开始实行选科制
1917年10月15日,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着手学制改革,依照美国大学学制,采用选科制度。
具体规定了七项:一、各科皆有系统之编制。二、学生以习满若干单位为毕业,不必拘定年限。三、预科四十单位,以四分之三为必习科,以四分之一为选科。选科皆由各预科主任因程度而指定之。四、本科八十单位,半为必习科,半为选科,五、本科学生入校时,皆须择定本科教授一人为导师。六、选科于本门专治一系外,更当兼治与专科有重要关系者,其尚愿旁治他学者亦听之。七、凡前一学年之平均分数在甲等者,本学年可择选科规定之最多单位。
这是我国大学实施选科制的开始。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2001年10月15日
张学良去世
北京时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爱国将领张学良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按生前遗愿,在檀香山神殿之谷纪念陵园,他与曾陪伴他72年的爱人赵一荻同处安葬。
张学良是大军阀张作霖的长子,16岁结婚,17岁生子,20岁晋升东北军陆军少将,28岁成为“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的满洲的统帅”。
1936年,“少帅”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这使他成为中国的英雄,并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但他却因此成为历史上服刑时间最长的政治犯,先后被软禁53年。
1990年10月15日
红学家俞平伯去世
俞平伯,原名俞铭衡。1900年1月8日生于浙江德清。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五四”期间俞平伯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22年与朱自清、叶圣陶等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主要诗作有《冬夜》、《西还》,散文集《杂拌儿》《古槐梦遇》《燕知草》等。1923年出版的《红楼梦辨》(后再版改名《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29年10月15日
董存瑞出生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还未年满19岁!
董存瑞当年的战友程抟九,当年目睹了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那一刻。
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第四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程抟九被分到董存瑞所在连队——96团二营六连参战。
1948年5月25日拂晓,解放隆化的战斗正式打响。隆化中学是敌军的一个军营,也是他们赖以死守的核心堡垒。围绕着隆化中学,是成群的碉堡、暗堡。
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楔入了正对隆化中学东北角的交通壕。这时,一阵密集的子弹扫射过来,子弹来自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炮楼。六连与炮楼只隔了一条二三十米宽的干河沟。只要越过河沟,炸毁炮楼就能冲进中学。
两挺机枪架在沟口,与炮楼的射击孔对射,掩护爆破手冲出壕沟,但爆破手刚跑几步就一头栽倒。枪声来自西面,六连代理连长白福贵高喊:“西边桥上有个碉堡,先炸了它!”这座桥形碉堡与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炮楼形成交叉火力,六连被两个碉堡压制在交通壕里。
营长的电话打了过来,急切地询问:“六连上不上得去?不行就换五连。”“告诉营长,一定上得去!”白福贵彻底急眼了。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在身后叫道:“我去!”程抟九等人回头一看,是六班长董存瑞和七班长郅顺义。董存瑞胳膊下夹着一个炸药包,郅顺义胸前围了一圈手榴弹,手里还攥着俩。白福贵却不答应:“我还要班长呢!”班长被称为“军中之母”,是决定一支部队战斗力最基本的基因。董存瑞的态度更坚决:“炸不掉它,不回来见你!”“那我更不让你去。”两个人呛上了。最终,白福贵下令:“去吧,动作要快!”
全连的三挺机枪对着桥形碉堡扫射掩护。董存瑞冲郅顺义一挥手,两人一前一后翻上了交通壕的西侧。没过多会儿,只听到了一连串爆炸声,那是郅顺义在投掷手榴弹掩护。
趁着敌人机枪哑火的间隙,交通壕里的程抟九等人探头瞭望,看见董存瑞正往河岸与桥身连接处放炸药包,放了几次都滑下来——他没有三角支架。通常的爆破任务,三角支架并非必不可少,只要把炸药包贴紧碉堡放置即可。而炸这个桥形碉堡只有用三角支架支撑着,炸药包才能放置到桥身下。
董存瑞腿部受了伤,跛着脚往南挪了几步,来到桥形碉堡大概三分之二的位置。他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肚子上,拉燃了导火索。
在董存瑞与桥形碉堡同归于尽的时候,白福贵虽心痛,却没有乱了方寸。他马上安排另一位爆破手对东南角的炮楼实施爆破。炮楼没被炸倒,但裂开了一个大窟窿,里面的敌人抱头鼠窜。炮楼旁的隆化中学围墙则被扯开了一个三四米的豁口,全连向校园里面冲去。半个多小时后,残敌或投降,或被肃清,战斗结束。
董存瑞牺牲后,程抟九等人去桥形碉堡,想找到烈士遗体,但哪怕是一块零碎骨肉、衣服布料都没找到。
1954年,隆化县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烈士墓中埋葬的是一块楠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1844年10月15日
德国哲学家尼采出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弗雷德里希·尼采是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的一个传教士的家庭。他幼年丧父,从小孤僻。10岁开始写诗,酷爱古典音乐。
1864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不久改学古典语言学。后来他又转入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习古典语言学。1869年起,尼采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在那里执教10年。1879年,他因为患眼病和精神分裂症而辞去了教职,从此成为无业者,辗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之间,一边治病一边著述。。
1872年,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发表了,他对生命意义的解答是——用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行而上活动。尼采一生还写了一些著作,主要有1878年的《人性的,太人性的》、1881年的《曙光》、1883至1891年写成的《查拉图拉如是说——为一切人而不是为一人的书》、1886年的《善恶的彼岸》、1889年的《反基督教》等。尼采晚年曾计划撰写总结性著作——四卷本的《权力意志》,到1888年时,书只写了一部分。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去世。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北京日报、@人民日报)
交汇点记者 周娴 综合整理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