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日上午,两台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机器人“达芬奇”,分别落户南京市鼓楼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两院专家当天分别用该机器人完成了一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和一例胃癌全胃切除手术。至此,南京拥有第一至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的医院有东部战区总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中大医院、鼓楼医院,共7台。
当天上午,南京市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宏骞教授完成的是一例50岁的前列腺癌手术,手术耗时1小时10分,不仅彻底切除了前列腺,还成功地保留了控尿功能和性功能,出血仅100ml。而省中医院江志伟教授完成的是胃癌全切除手术,手术历时3小时,术中几乎无出血,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疼痛极轻。
据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江志伟教授介绍,最新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它结合了人手的灵活性和腹腔镜系统的微创优势,突破了人体操作的局限性,可在狭小的空间完成更加精细的操作;第二,控制台将动作中的颤抖滤除后可将动作实时传递到手术器械,也就是说机器消除了外科医生手部的震颤;第三,机器人手臂具有7个自由度,可540度旋转,使得原本在腹腔镜系统下因“长筷效应”难以完成的某些动作可较为容易的完成;第四,其10倍放大的三维高清视野,让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即使是细小的血管也能一目了然;第五,主刀医生可以坐位完成手术,最大限度节省医生体力、延长外科医师工作年限;第六,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外科系统,医生可以逐步开展更加复杂和高难度的手术,推动技术提高。
“2018年全国医院共有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60余台,它们去年共完成手术26765例。平均每台机器人每年完成393.5例手术。”江志伟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普通医生相比有哪些优势?江志伟用“逆天”两字来形容。他举例,在小玻璃瓶内给葡萄做手术、缝合葡萄的“皮肤”对人类来说望尘莫及,而机器人可以轻易做到。它在进行手术时,可以将机械臂穿过胸部、腹壁等组织,相比人手更精确、快速、微创,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广泛用于国内成人和儿童的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以及心脏手术。”
美国“达芬奇”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功能的典型智能机器人,自引入国内已来仅用60多台的装机量就能完成近6万例手术,南京这次有两家医院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一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将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他说,国内机器人行业热情已重新被点燃,医疗领域已成为人工智能的必争之地,这一巨大行业缺口等待开发。
“国外机器人的购买费用高、手术成本高、维护费用高,所以我国医院手术机器人的普及率远低于欧美,也不及亚洲日韩等近邻。”江志伟表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究、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期待国产的手术机器人早日上岗。
机器人手术优点很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缺。目前在南京江宁执业的托马斯教授是德国吕内堡总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托马斯说,中国的医生和患者很偏爱微创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因为这种手术伤口小、恢复快,但开放性手术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他此前就职的一家医院,每年要做2000多例前列腺癌手术,其中仅50%的病例选择微创手术。据他所知,整个德国也有20多台手术机器人,欧美国家用机器人做手术的医院也并不是非常多。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机器人手术,通常价格较贵,维护、运营成本也很高。以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为例,机器人手术的费用大约是普通手术的1倍左右,有的地方还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因此普通患者负担较重。此外,还有专家表示,机器人再先进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医生做手术时,手感、触觉特别重要,这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取代的。
据悉,在江苏还有其他手术机器人正在服役中。 今年1月,江苏省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首台机器人“ROSA(音译罗萨)”在南京市脑科医院启用,癫痫、帕金森等病患者将从中获益。机器人以其精密、稳定的特性逐渐得到医疗行业的认可,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引进机器人来辅助医生进行一些疑难杂症的手术治疗。“罗萨”由一家法国公司设计研发,专门用于脑部手术辅助。南京脑科医院癫痫中心专家张锐介绍,通过“罗萨”机器人操作的颅内电极埋置,灵敏度高,最大程度减少术中伤害和风险,给需要开颅手术的癫痫病患者带来了希望。据介绍,近年来临床帕金森患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张宣
通讯员 冯瑶 柳辉艳
编辑: 叶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