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教务处日前发布一则《关于对杨舒等112名同学作自动退学处理的公告》称,杨舒等112名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根据相关规定,拟对这些学生作自动退学处理。据悉,在清退之列的112名“超限”本科生中,庄某等三人均于2005年入学,时间长达16年,远超过本科专业学生的最长学习年限。相对于庞大的基数而言,被清退的毕业生占比不大,且该校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为八年或九年,学校还是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容错空间。
此前,多地高校均有清退“超限”学生的举动,不过多是清退延期毕业的硕士、博士,这次南通大学拟对超出规定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112名本科生作退学处理,无疑向社会释放出本科生也要“严进严出”的态度。现在,本科毕业并不难,只要态度端正,按时听课、考试,即便因为挂科等原因未能顺利毕业,也能通过补考等手段加以“补救”,不致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仍未毕业。学生之所以“超限”,多是态度问题。
高校引入适当的淘汰机制是完全必要的。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中国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换言之,不少高校已由“严进宽出”变为“宽进宽出”。高校扩招本身就会带来学历贬值,如果不能严格学风,狠抓本科生培养质量,在“严出”上下功夫,无疑会影响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信心。
相比不少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宽出”特点非常明显。据美国学生信息中心NSC的调查,NSC追踪2011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发现,12%的学生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仍注册在读,31%的学生辍学。相比于美国高校的淘汰率,国内高校的淘汰率相对较低。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曾表示,“好的大学有20%、30%的退学率都是正常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给那些还抱有浑水摸鱼侥幸心理的学生,敲响了警钟。
除了发挥清退带来的警示作用,高校裁汰“超限”学生,也有利于教育公平。从既往案例看,不少拟被清退的学生,很可能已无意于本科学位,甚至已经处于“失联”状态。但要知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每年的招生指标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当下,我省本科率仍不是特别高,很多学生无缘本科,那些现实版的“南郭先生”,长期占据高校的教学资源,这对其他潜在入学者是不公平的,必须尽早清理,腾出资源。
高校清退“超限”学生,既是对大学生的“合理增负”和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的务实举措,也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在这个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关口,不少学生将会踏入大学校门,希望他们能从清退案例中自戒自勉,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