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日报16日报道,今年上半年江苏外向型经济稳健发展,全省港口的外贸吞吐量达3亿吨,同比增长两位数。然而与船舶往来熙熙攘攘形成对比的,是航海人才常年短缺,有数据显示供需比达1:8。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占据世界海员总数一半的印度、菲律宾海员被各港口限制进入,许多中国海员的任务量激增,难以换班,只能连轴工作。
远洋航运保障了物流供应链畅通,维持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坚守岗位的海员们也是疫情期间的无名英雄。近年来,中国海员的待遇在提高,国际认可度也在上升,这与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密不可分。但也应看到,与我国的经济地位相比,与航运市场的旺盛需求相比,中国海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仍显滞后。江苏船员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海员大省。作为科教兴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江苏有能力更有责任进一步发扬向海优势,在海事人才培养、输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从现状看,我们的海员培养供给体系离这一要求还有差距。首先是培育端的短板明显。不少院校的航海专业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育,有的毕业生能答出很难很偏的专业题,却远离航海实践,综合能力不高。更多问题出在就业选择上,每年海事专业毕业生中只有少数人选择上船。有毕业生算过这样一笔账:新海员年收入大约10万多,看似不低,但船上的工作强度大,同等强度不如送外卖来的自由;且常年漂泊,找对象、照顾家人都不方便。不少毕业生宁愿选择内河船员也不愿出海,海员中能坚持到晋升管理岗位的更少。这就导致部分中国籍远洋货轮以外籍海员甚至外籍船长为主,一旦出现了极端情况,将会极大影响正常的海洋航运。
建设海洋强国、统筹海陆兼顾,必须有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过硬的海事人才队伍。提高海事职业的吸引力,不仅应从待遇角度着眼,更要在全社会弘扬向往海洋的航海文化。从徐福、鉴真东渡,再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国曾有过辉煌的航海文化。作为郑和船队的建造地、起航地,江苏不仅要大力宣传古代航海文化,更要结合时代特征打造属于新时代的海洋文化。通过文化展览、影视作品、中小学课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孩子从小涵养一颗“海洋之心”,并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航海、尊重海员的氛围,擦亮属于江苏的“海洋名片”。
同时,也要多措并举,回应好船运企业和海员们的诉求和困扰,打造江苏“幸福船员”品牌。一方面,应大力提升海事专业的实践教育,依托“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在校企融合办学、引进海外师资、合作海外培训基地等方面不断加强,通过高质量航海职业教育,吸引、培育、输送高质量的航海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不断优化船员的职业发展环境。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船员薪酬正向增长机制,关爱船员和其家人的心理健康,让海上工作安心无忧。同时,政府、海事部门应在维护船员权益、便利船员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如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多证合一、电子证照”试点工作,去年以来共完成了3.5万中国籍船员省内港口换班,位居全国前列。让更多船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我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将更上台阶。
编辑: 孟亚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