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正值盛夏,扬州广陵古城中的旌忠巷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小巷的33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砖红窗小洋房,为原平民中学旧址,江上青烈士就曾在这里担任国文教员。“如今,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就设在这里,供慕名而来的人们瞻仰、凭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管理员秦雯说。
江上青烈士史料馆分为上下两层,主楼坐北朝南,楼上楼下均设有走廊,室内铺有木地板,旧址的南山墙砖上还嵌有“民国二十六年改建,平民中学建”的字样。“1935年7月至1937年,江上青就是在这里担任国文教员,利用这里的三尺讲台,言传身教,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秦雯说,任教期间,江上青还在这里创办了进步杂志《写作与阅读》,其中他撰写的杂文《卢沟晓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文章。
江上青1911年4月10日出生在扬州江都一个中医世家,16岁便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到1930年,江上青两次因为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史料馆的一侧,陈列着一首名为“江文团团歌”的词谱。“这是一首由江上青作词的歌曲,唱出了抗日救亡者的心声,燃烧起了对侵略者的怒火,激励人们为祖国、为民族抗击日寇,重振山河。”秦雯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8月,江上青和陈素等人发起组织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在江上青的积极倡议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江文团)成立了,江文团从扬州出发,辗转4省17县,行程1000多公里,他们沿途采取演讲、唱歌、演戏剧、绘画、办壁报等形式,控诉日军罪行,宣传抗日救亡。
江上青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人之一。皖东北地区是苏皖豫鲁地区的咽喉要道,1938年10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决定成立秘密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任命江上青为支部书记,并派他前往皖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开辟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江上青到达皖东北后,积极推动和协助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坚持抗击日寇,开辟了皖东北地区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9年春,中共皖东北特委正式组建,随后同年5月,苏皖区党委成立,皖东北地区党的领导得到了统一。在江上青的筹划推动下,皖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党领导的宿东和灵璧的地方武装取得了“六抗”第三支队和特务支队的番号,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达成了合作抗战的协议,皖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由此打开。
“十年壮志山河劫,一片丹心日月明。”这是江上青的遗孀王者兰为爱人写下的悼诗,如今他俩的合影悬挂在史料馆中,见证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恋。“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泗县小湾村遭遇反动武装伏击,身中数弹,以身殉国,年仅28岁。”秦雯说,2009年9月14日,江上青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为缅怀先烈,江上青烈士的家乡及牺牲地,均建起了纪念设施。
2011年是江上青诞辰一百周年,当年4月4日清明节,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在家乡扬州建成并对外开放。史料馆不单用图文展板、实物等展示江上青烈士在家乡生活、战斗的足迹,还通过场景、投影、幻影成像等现代媒体方式,展示江上青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以革命先辈的一腔赤诚和一片丹心,感召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文 秦雯/摄
编辑: 陈静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