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中,专门提出打造“科创企业森林”的目标。独木不成林,“科创企业森林”是一个“全生态”系统,从孵化器孵育企业开始,到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科技型上市公司、科技领军企业等,涵盖了大中小科技企业的各个梯度。
近年来,江北新区创新探索、先行先试,以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抓手,建立了全链条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在此基础上,“科创企业森林”的打造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底,新区高企总数快速增长至1147家;30家企业入选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8家新区企业入选市培育独角兽企业名单,42家新区企业入选市瞪羚企业名单,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精心“选种” 引育高端创新人才
打造“科创企业森林”,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历选种、育苗、护木、收获四个阶段。首先便是选好“种”,只有持续不断地让优质种苗落地生根,才能为培育“科创企业森林”创造无限可能。人才,一直被江北新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新区成立不久,便推出了创新创业十条政策,包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创新券;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审批效能……从2018年到2020年,江北新区又陆续推出“人才十策”,从1.0版到3.0版,每一次优化升级,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政策的“定制化”和“人性化”。这些,对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落户,提升了极大的吸引力。
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江北新区采取“双聘制”等方式,将本地的人才储备转化为新区的创新优势;同时,以开放胸怀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集聚,也成为新区创新发展的一大特色。
目前,新区与30多个国家加强合作,在硅谷、牛津等地设立7家海外创新中心和离岸孵化器,吸引30家“海外人才合伙人”,形成国际化人才创新联动网络;以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高端平台为载体,汇聚国内外顶尖人才集聚;在全国首创121创新社区,继续加大新型研发机构的引进培育,广泛释放新研的创新体制优势、人才吸引优势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优势;投入数十亿元建成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众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型实验室,人才落地便可以享受全科创新服务支持……
以引育高端创新人才这一核心要素为重点,江北新区累计汇聚各类人才36.8万余名,高层次人才超过1850名,留学回国人才超3250名,国际化人才占比达1/3,其中诺奖得主2名。从2016年的1名科技顶尖专家到2020年的55名,从2016年25名创业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的289人,江北新区引进培育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及高层次人才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
耐心“育苗” 完善孵化体系建设
壮大“科创企业森林”,还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科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孵化载体是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一直以来,江北新区都不遗余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众创社区等创新创业的载体,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注重科创载体在企业培育、人才培育、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各类科创载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省科技厅公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中,江北新区有8家获得A级(优秀)评价,数量居全市前列。
此次获A级评价的8家国家级孵化器各有特色:南京中科创新广场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项目、创新团队构建全闭环式创业生态圈,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2020年当年投资及协助企业融资23家,融资总额达2.1亿元;江苏膜科技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入孵企业,可以得到相关专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技术支持;南京工大科技产业园成功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形成互联网式园区运营和企业服务。
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前端培育,江北新区突出精准与服务。坚持“线上监测”和“线下招引”并举,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建立健全对创新型企业的大数据监测评估体系,精准摸清工作底数;坚持“潜力挖掘”和“质量提升”并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大“准高企”培育力度上来,对人才企业、新研在孵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拉网式摸排辅导,提升高企培育质量。
全心“护木” 金融助力企业腾飞
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一方面取决于内在的自身动力,另一方面更需要外在的全心呵护。在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江北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近年来,新区全面梳理辖区内数千家科技型企业信息,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和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通过“一企一策”和“线上+线下”联动辅导模式,为企业解决发展问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一直是一个共性问题。而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新金融中心建设,让资本奔涌而来,助产业踏浪前行。
当前,新区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领域,集聚各类金融机构937家,资本规模超过5000亿元,其中不乏500亿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二期等金融龙头。特别是兰璞资本、恩然创投、深创投、高瓴、红杉等一大批创投机构与新锐高科项目交集互动蔚然成风。
金融资源的集聚形成了良好的金融生态,新区聚焦科技金融、数字化货币、基金保险等金融新业态,大力推进新金融中心建设,率先设立大陆首家“SAS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与央行共建数字货币金融研究所,与上海交大共建扬子江高级金融研究院,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得益于资本的强大推动,新区企业迪威尔、南大环境、弘阳服务等先后在创业板、科创板、港板上市;集萃药康完成B轮融资3.5亿元;成立仅14个月的芯华章,五轮融资超12亿元,这些都是资本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南京市11家上市企业中,新区独占5家,目前新区累计上市公司21家,上市后备企业27家。
今年一季度,新区科技企业融资再创佳绩,银承网络完成5亿人民币C轮融资;北恒生物完成5.2亿人民币B轮融资;和其瑞医药完成5600万美元B轮融资;药捷安康、英派药业、新格元生物、南微医学荣登2020年度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投融资荣耀榜——有了金融资本的助力,江北新区的科技型企业争相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满心“收获” 产业新贵脱颖而出
春华秋实,砥砺耕耘,如今,江北新区“科创企业森林”枝繁叶茂,尤其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领跑者。近期,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拟入选的2021年度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名单,江北新区成绩显赫——独角兽企业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4家、瞪羚企业38家。
其中,独角兽企业世和基因2013年落户新区,由“从零开始”到如今估值已超10亿美元,只用了8年时间。世和基因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搭上了新区“基因之城”建设的顺风车。目前,世和基因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已成为行业标杆企业,公司正积极筹备科创板上市。
驯鹿医疗去年完成了B轮6000万美元的融资,此次入围培育独角兽企业名单。公司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不断引发资本市场的追捧,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估值已达数亿美元。公司负责人表示,除了自身的不断创新之外,驯鹿医疗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新区和药谷的大力支持。
而在去年发布的《2020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中,江北新区的瞪羚企业总数和新增数量,都位居全市各板块第一,《白皮书》解读称,这得益于该区科学高效的企业生态体系,为区域内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培育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而蓬勃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也为其聚集了更多的瞪羚企业。
今年3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首次发布《中国哪吒企业研究报告(2020)》,公布了202家哪吒企业名单。南京拥有10家哪吒企业,位列京沪杭广深之后,排名全国第六。其中,江北新区有4家,分别是北恒生物、集萃药康、新格元和芯驰半导体。
哪吒企业的认定标准为成立时间3年内,A轮(含)前就已获得1亿元人民币以上融资的创新创业企业,它们具有成立时间短、成长起点高、赛道领域新、场景创新强等特征,是资本市场竞逐的“香饽饽”,也是各地政府热衷的产业新贵。
无论是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还是新冒出来的哪吒企业,江北新区的这些产业新贵们,基本集中在生命健康和集成电路两大领域,高光表现的背后,是新区提前布局“两城一中心”产业带来的成效,随着“科创企业森林”的不断壮大,必将助力“基因之城”和“芯片之城”的建设向着更加高质量迈进。
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供稿供图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