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今天,刘伟所在的小区正式解封了。
回想起14天前,在得知自家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即将被封闭管理的那天,52岁的南京人刘伟很平静,下班后去单位附近菜场、超市买了些食品和日用品就赶快回家了。他住在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工人新村,7月28日该小区疫情风险等级被升级为中风险。
刘伟是个风光摄影爱好者,平时坐办公室的他,在社交网络上自称“光影剑客”,用镜头追赶南京的日出日落和春夏秋冬。原本想趁着封闭管理好好休息、陪陪家人的他,还是没闲住,拿起了手中的相机,去感受、去定格这段特殊日子里身边最美的瞬间。
来自5楼的凝视
出不了楼的刘伟,定了早上5点的闹钟,每天第一件事便是跑到阳台看光线。“夏天是好天气出现几率最高的季节,早晨最美的时间是日出前,想拍到最美的早霞就必须天不亮就得起床。”要是天气好,他就拍几张,拍不到的,就让无人机替自己出门,“不用上班,拍完我就回去再睡一会儿懒觉。”
不过,睡不了多长时间,刘伟就又要起床。他家住在5楼,楼下便是小区的广场,站在阳台上就能看见每到9点楼下防疫工作人员集合开始工作。刘伟常常要在家里竖起耳朵、频繁进出阳台观察楼下的动静,直到晚上工作人员散去,他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
从楼上他看到,为8月电动自行车新规准备的流动上牌服务点,变成了“大白”“小蓝”的临时集散地。小区楼栋封闭管理所需的早餐、蔬菜、肉等,在楼下被分装打包。负责分发物资的工作人员站在堆满东西的购物车前,临近出发时一起合了影。
从“它”到“他们”
封闭管理第一天,刘伟开始写隔离日志。微博一次发布图片的上限是18张,他第一天日志的配图就达到了上限,其中15张图片里都有防疫工作人员。
一位风光摄影师,突然一改往日风格,拍起了人文纪录片。“看到他们工作特别辛苦,我很感动,自然而然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刘伟觉得,自己居家隔离过得很充实,有吃有喝,没有必要拍自己,而在烈日和暴雨中工作的他们更值得被记录。
作为一名隔离在家的居民和一名记录者,在他看来,小区疫情防控做得是井井有条,每幢楼下都设有服务点,每幢楼都有网格员和楼栋长,还建立了微信群,有消息会及时在群里发布,居民有问题或需求也可以通过微信群求助。每到食品分发和核酸检测,楼栋长会提前在群里按单元,楼层一户接一户的通知,确保领物资或做核酸检测时不聚集、不排队。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运送物资途中忽然下起小雨,工作人员便将头上防飞沫的塑料片摘下来挡雨。去医院不方便,医护人员便在户外为社区居民提供量血压等基础医疗服务。消杀的设备也和摄影器材一样,分“长枪短炮”。
你好,小朋友!
在核酸检测队伍里,有一位身穿白雪公主裙的小女孩,勇敢地迈着步子,走到医护人员面前,抬起头张大嘴巴,10秒便完成检测。不远处,带着20斤重设备的刘伟记录下了这一刻,在晚上发微博时为这一瞬间配上文字“穿上公主裙,我就是最勇敢的白雪公主”。
做核酸检测中最难做的是幼儿,不仅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和爱心。他记得,第一天做核酸检测,一位检测人员给孩子做检测,另一位则高高的举起了右手吸引孩子的注意。那时,他赶紧用手中的相机将这一温馨的画面定格。
在7天的封闭管理之后小区进入过渡期,那一天刚好是立秋,居民们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在小区里面溜达一下。在空置了很久的游乐园区域,小孩子骑着自行车,有父子两人下楼打着羽毛球,还有大爷大妈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刘伟说,“看到他们的笑容、看到开心的孩子,我也赶紧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那天拍摄完毕后,他切了半个西瓜,“啃秋”!
我不是厨神
这些天清晨,他从阳台上看到穿着防护服、带着橡胶手套的工作人员来处理生活垃圾;有的时候睡觉晚,他能听到喷雾器的轰鸣声,这是小区在定时消杀。
随着居家隔离日渐习惯,小区的“厨王争霸赛”却是进入白热化。每当小区发蔬菜、水果、肉类等生活物资时,不一会儿,小区的大群里就开始晒厨艺了,你家的红烧肉、他家的卤鸡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键是楼栋间还飘着香呢,谁能经得起诱惑啊,于是我也把刚拿到手的鸭翅给卤了。”刘伟说。问起厨艺如何,他表示,“一般般,还是拿着相机带劲”。
南京的朝霞、云与落日
隔离期间,出于职业敏感,刘伟利用无人机去记录南京的天气变化。有太阳刚刚升起,城市沐浴在曙光下的一刻;有夕阳西下,几只鸟儿飞过的金色剪影;还有白云“长势”旺盛,一朵又一朵蔓延在天边.......
在他看来,以往白天上班,双休日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一整天都泡在外面摄影。“以前为了拍摄朝霞,早上三四点驱车前往拍摄地点,下午等着拍醉人的朝霞就此错过和家人吃完饭的机会,现在终于有这么多的时间陪在家人身边,感觉真好!”
解封
14天,2周,半个月,小区解封了。
一大早,小区的黄色隔板被一一拆除,居民们早就拿着红色小旗子,庆祝这一时刻的到来。刘伟一早扛着设备在小区里跑了三圈抓紧记录每一刻,不少大爷大妈也拿起手机来将自己和门口的横幅一同框进去——“争创无疫小区 守护幸福家园”。
刘伟的生活也将重新恢复两点一线。“平日忙工作,可能没有这么多时间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但我会继续留意和拍摄人文纪实领域的作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静 丁茜茜/文 光影剑客N/摄影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丁茜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