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不少学校为给学生留下一份深刻记忆,开启人生新航程,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与学子道别。其中,学校校长不厌其烦地和学生一一拍照,合影留念,成了一种标配。有网友认为,这是校长对每个毕业生的重视和尊重,是送给毕业生的一份特殊的毕业礼。但也有网友认为,现代人崇尚简约,让学生花数小时甚至10多个小时排队拍张照片,既浪费时间,又让人烦躁不安,许多拍照沦为形式主义。对于网友之间的争议,该如何看?本期“观点一对一”就此聊一聊。
珍视“校长合影”的仪式感
杨丽
毕业季,校长为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拨穗并合影留念。这是一场庄严的仪式,也是学校送给毕业生们的一份特殊礼物,值得每一位毕业生珍视。
如何与毕业生们说再见,并送上美好祝愿,每个学校甚至每座城市都在用心拿出自己的方式。清华大学为毕业生设计了个人专属定制款纪念徽章,作为送给学子的毕业礼物;东南大学将9000多名毕业生的名字投影到校内建筑外墙上,汇成灿烂星空;南京地铁里语音循环播放着:“前路漫长愿青春永辉煌,南京地铁为你留位”;苏州“大裤衩”上赫然写着“仗剑走天涯,心归是苏大”……与这些方式一样,校长与几千名毕业生一一合影留念,也是一样的用心。
在毕业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校长已经成为毕业生心中对母校记忆的一个符号。有学生说,几年的校园生活,看到过无数次校长的名字,在大会上聆听过校长的教诲,然而校长始终是“远远的”。临别之际,校长与每一位毕业生合影留恋,将距离由远拉近,体现的是学校对每一位毕业生的重视,承载着对每一位毕业生的祝福。也许合影的形式单调了一些,也许等待合影的时间也长了一些,但不可因此而否定它的意义。于校长而言,这张照片是几千分之一,一张张合影,寄予一份份同样的期许。于学生而言,这张照片更是唯一。若干年后,透过这张照片,寄托对校园生活和毕业时刻的怀念,也在提醒另一段旅程开启时的初心。犹记得,去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不少毕业生因为无法重返校园、定格毕业瞬间而留下不小的遗憾。这也正说明,一场毕业仪式、一张毕业合影,对于毕业生而言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因为有仪式感,平常的日子被赋予了意义,我们的言行也会呈现出比表象更深的精神内涵。仪式感,使得我们郑重审视自己,郑重对待关系,更郑重规划自己的生活。生活需要仪式感,毕业需要仪式感,学校教育也离不开仪式感。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学年的毕业典礼、各类节庆活动……一场场仪式,胜过千言万语的“唠叨式灌输”,让学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更好地实现仪式的教育效果。毕业典礼是学校的“最后一课”,怎么上,上什么,才能给学生们送上最好的祝福,让学生们终身难忘?校长与毕业生们一一合影留念,是学校为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个性化“最后一课”,是很好的“最后一课”。
南风轻送,骊歌响起。无论是学校精心准备的毕业礼物,还是校长的临别赠言;无论是校长与毕业生一一合影留念,还是举家参加毕业典礼……这“最后一课”不拘泥于形式,更重要的是仪式感背后传递的情感与精神。毕业也好,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也罢,我们需要好的文化、仪式来照亮自己,常常提醒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对事业要保持庄重之心,或许会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回望最初的梦想,燃起不同寻常的希冀。
莫让“仪式”沦为“形式”
孟亚生
学生毕业,作为校长为了增强学生对母校的深刻记忆,搞一些欢送活动,是人之常情。然而,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排着队等候一一与校长拍照,是否有无必要?
这种拍照仪式,看上没什么讲究,其实并不简单。事前要开会讨论,设定好程序,安排谁先拍后拍,且要准备道具、台词,安排好摄影师。拍照过程中,还要许多老师陪同,大量同学观看、等候。为了拍照,整个学校工作都要暂停,时刻处于“迎仪”状态,无力顾及其他。此种仪式,花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教师没有时间教书、学生没时间读书,还会滋生坏情绪,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诚然,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有的仪式还不可或缺。如,校长陪学生就餐制、为贫困或者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等,恰到好处、有意义的仪式,不但强化了校园管理,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传递和育人的价值,让学生经历了“爱心洗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渠道之一。如果纯玩形式,让各种流于形式甚至虚假的仪式充斥校园,师生的身心、情感和道德意志均会受到无形的“绑架”。
过分地注重仪式,那就沦为形式,而缺少情感。情感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是一种肤浅的情感暂存。过去,学生毕业,校长与学生一起拍张集体照,与有需求的同学拍张合影照,程序简单、时间简短,效果也很好。学校举办毕业仪式,要从增强学生与老师、学校的情感出发,搞大呼隆式的排队与校长一一拍照,很难培养师生“情感的稳固性”,一旦情感失去了积极的作用,很难成为经常而持久的动力。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作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肩负着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举行毕业仪式,也应该是朴实无华的,能让莘莘学子在人生起伏中,始终保有一份纯粹。
目前,不少学校开发出比与校长一一拍照好得多的毕业仪式。有的很注重校长毕业留言,“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此前我一直在教你善良,此刻我要教你去拥有力量”“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等一句句真情实话,击中学子们的内心;有的学校送给毕业生的礼物是一本书,就像一盏灯,寓意装在人生行囊,随毕业学子化为“满天星”;有的组织毕业生在校园里种下一棵棵小树,寓意学子和小树一起经历风雨共成才;有的准备了带有母校自主设计的相框,用杰出校友的祝福勉励学子……这些富有特色的仪式,比单纯、机械拍照送别有意义得多,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学子“我的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总之,学校毕业生告别仪式,既要形式新颖,又要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的仪式,克服以拍照留痕迹为目的的虚假仪式,要突出内容,淡化形式,让仪式为内容服务,让有意义的仪式激励学子带着更多的勇敢与自信前行。
编辑: 袁媛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