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之一。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威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7期刊文认为,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以《新华日报》为平台,通过正面报道战况,提出战事建议,鼓动和呼吁民众参与抗战,配合武汉保卫战。在《新华日报》的“鼓”与“呼”之下,民众抗日情绪高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士气的鼓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武汉保卫战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进攻安庆到同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战场覆盖了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省。鉴于南京保卫战之后,国民党对再次组织大规模抵抗有所顾忌,日本方面也担心“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游击战术”会影响日本南下作战。因此,此役日军组织优势兵力,直指武汉,妄图迅速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
在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其宣传动员的传统,以《新华日报》为平台,从战时消息、抗战动员、抗战募捐等多方面,配合《中央日报》等媒体,投身武汉保卫战。在抗日宣传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各党各派各团体拟定一统一战线纲领作为各方宣传行动共同遵守的方针”。针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八路军、新四军配合国民政府军事行动的同时,在舆论方面“帮助政府动员和组织政府统治区域的民众,而且要注意去艰苦动员和组织敌占区域的同胞”。以舆论动员配合军事行动。
提出作战意见和形势分析
为鼓舞支持国民党政府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时号召“用一切宣传鼓动方法号召全国人民以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忍受一切牺牲,誓与日寇抗战到底”。同时,中国共产党针对保卫武汉的工作指示,指出“保卫武汉重在发动群众”,随即发动舆论宣传,展开战时动员。
敌我双方实力的悬殊,导致战场形势不容乐观,而战事报道又为民众所关注。有效地引导民众,正确看待战事消息,鼓舞民众的士气,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武汉保卫战打气,是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的报道议题。在此议题下,《新华日报》关注着战局的变化,并第一时间通报战况。日军凭借技术先进的空军,不断轰炸武汉,大战虽未开始,日军已经开始制造军事上的恐慌。1938年6月1日,日本空军对武汉进行轰炸。《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武汉空战我又大捷 敌机十四架被击落》的文章,文中除了报道日军进犯武汉的飞机被我空军击退之外,特别提到我军对被击落的飞行员的态度,敌飞行员“在空中频频摇手、表示乞降之意,我机向来遵守国际公法,对失却抵抗力之敌,均予宽恕,见其此种表示,尤为不忍,任其安全降落”。并于次日发表社论《回答敌机的狂炸》,呼吁武汉民众“我们必须要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来回答敌机的滥炸,来粉碎敌人的暴行”。以我军之宽容回应日军之残暴,并号召国人抗战之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报刊,《新华日报》在报道前线战况的同时,也积极对战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武汉保卫战进行宣传和动员。
针对今后该如何抗战,毛泽东集合了全党的智慧总结出《论持久战》的观点并提出游击战争的理论。毛泽东在《新华日报》刊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游击战争,如何执行游击战的具体战略问题。之后发表社论《变敌人后方为前线》将游击战争的理论落在实处,鼓励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新华日报》后续报道中关于敌后游击队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在1938年7月1日报道了多则敌后游击队的战果,鼓舞民众士气,以配合正面战场的武汉保卫战。
及时报道战况鼓舞士气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外正式发行的一份公开报纸,得到了民国政府的办报许可,因此,《新华日报》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搜集战场消息,及时报道战况,鼓舞民众的抗日士气。
通过社论给予抗战理论支持。社论是《新华日报》重要的言论平台,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理论通过社论的形式刊发出来。这些社论集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从抗战的根本到具体的行动,为如何保卫武汉、坚持抗战出谋划策。6月12日,中国共产党首先发表了《保卫大武汉》的社论,指出在徐州会战后“把武汉成为巩固的后方,给前方作战以有力的保障”,提出并强调保卫大武汉的口号。继而又发表《总动员保卫武汉》,除了军事、政治方面之外特别提到了“把坚决抗战的份子,在人民中有威望的份子吸收到政府担任负责的实际的工作”。通过宣传动员,使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到武汉保卫战中。同时,为了打好武汉保卫战,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专门刊登了一篇详细分析武汉保卫战的文章——《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问题底意见》,由陈绍禹、周恩来和秦博古署名,详细地分析了在接下来的武汉保卫战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再次强调了“积极进行民众动员与民众组织”,以此呼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从而取得武汉保卫战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国民政府的抗战主张和战争进程,适时推出宣传保卫武汉的文章,鼓舞武汉民众的士气。面对日军海陆空三方的猛攻,中国不断丢失领土,武汉岌岌可危,一时间民众的抗日热情不免低沉,面对这种情况,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周恩来及时发表《论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一文,针对日军优势兵力的速战速决,他提出日军“消耗不易持久”,而我们则“坚持了长期的抗战的方针,击破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拒绝了敌人和解诱降的活动,这是我们基本的成功”。进而鼓励民众“保卫武汉的有利条件是有的,但远不足,且时机紧迫、急切,需要政府与人民,一致的改正弱点,争取胜利,才能够生长出保卫武汉的胜利的条件”。同期国民党武汉会战重要的指挥官陈诚也发表了《以全力保卫大武汉》的署名文章,以呼应中国共产党对保卫武汉的宣传和动员。这一时期国共合作之下共同呼吁保卫武汉,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上,击败日军的标题是最常见的鼓舞士气的形式。 《新华日报》在报道战况时,会特别将击败日军,尤其是取得重大战果的消息及时报道,在报道中会特别用大 字突出重要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在《我空军大通扬威》一文中,不仅在标题处大字突出“敌舰一艘中弹下沉”,更在文中用大字详细描述我空军击沉敌舰全过程,且空军战果鼓舞陆军士气,“半小时内,岸上之敌,七百余名,悉数歼灭”。 相比于同一天《中央日报》的报道《大通陆空大捷》,《新华日报》的语言更为生动,尤其是击沉敌舰和我陆军被鼓舞士气英勇歼敌部分让读者精神振奋。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消息来源,绝大多数是转引国民党系的报刊或通讯社,而同样文章,同样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编辑之下,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新闻宣传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显示了国共双方在看待宣传问题上的重大差别。
动员更多的人参与保卫武汉
在武汉保卫战之前,中国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形成全民族抗战意识。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保卫战时,从开启民智出发,使更多的民众觉醒,宣传和动员青年、妇女、工人、农民参与到保卫武汉的队伍中来。
鼓励青年投入保家卫国的行列。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抗击日寇侵略的生力军。为了动员更多的青年参加到保卫武汉的行列中,中国共产党在宣传动员方面采用不同的策略。首先是从国家民族的立场上告知青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保卫武汉与青年的责任》,号召青年做好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设法把自己武装起来并去帮助武装民众”,“第二个任务,就是利用暑假的时间到群众中去,……特别把农民群众用各种形式,特别是游击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让更多的青年“赶快动员和组织起来,到军队中去,到军事学校去,到民众中去,切实进行保卫大武汉的工作”!接着是以朋友的语气呼吁广大青年。在同期刊发的署名汉夫的文章《保卫大武汉的青年》中,以西班牙青年参战保卫马德里的事迹激励武汉青年参加到武汉保卫战的行列中,文章结尾称“青年是勇敢的,热血的,前进的……在睁着热望的眼睛,仰着坚强不屈的脸,伸着企待的双手,等待着给以参加保卫大武汉的机会”。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感染读者。最后是以建议的口吻,对青年如何保卫武汉提供建议。在《目前武汉的青年应做些什么?》中,从“到军队中去”“到敌人后方去”“回乡下去”等几个方面回应青年保卫武汉的建议。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动员,使更多的青年投身到武汉保卫战中。
鼓励妇女参与到抗战中来,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的重要方向。面对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动员整个中华民族参与到抗战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因此动员妇女以多种形式支援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其时宣传内容的重要组成。6月10日的《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妇女运动的跃进》,指出“民众的动员更是远远落后在军事进步的后面”。“但全国妇女们在蒋委员长夫人宋美龄女士的领导之下,已经开始来弥补这个严重的缺陷了”。“这次妇女领导者谈话会,是动员妇女一个重要的开端,同时也是民众动员的一个良好的模范”。在宣传当前妇女动员工作的同时,肯定国民党方面所做的贡献。此种宣传既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宣传鼓动需要,又同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华日报》不久发表了《保卫大武汉与全国妇女总动员》一文,指出为了保卫武汉,全国的妇女应动员起来,“要全国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彻头彻尾地建立起妇女抗日统一战线,并竭力保证其巩固和扩大”,“要热烈地支持并加强全世界妇女的反侵略阵线”,“要广泛地号召和发动全国各地的妇女工作,并且普遍的造成热烈无比的工作竞赛”,“要迅速地佈(布)置并展开武汉卫戍区内的妇女动员工作”,让全国的妇女行动起来,团结一心保卫武汉。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下,妇女不断参与到保卫武汉的行动中,以写慰问信的方式支援前线的抗战将士,以实际行动支援武汉保卫战。
工人和农民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阶级基础,在武汉保卫战中充分动员工人和农民参与到其中,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得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实现。在《新华日报》的《加紧动员工人保卫大武汉》一文中,指出动员工人保卫武汉的条件,“迅速改进工人的领导机关——工会”“真正开放民众运动”“加紧工人的军事教育”“立即救济失业工人”,进而使更多的工人投入到保卫武汉的行列中。
随着武汉会战形势的恶化,国民政府也亟需全民动员。虽成立了武汉卫戍区政治部专司动员,然而缺乏经验使国民政府的动员收效甚微,为此中国共产党专发社论《怎样才能使民众动员起来》,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为国民政府的动员“出谋划策”。
组织战时募捐支持抗战
日本为了减少消耗,加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而中国军队在节节抵抗的同时也在消耗少得可怜的国力。为了支援前线,购买武器、装备和药品,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保卫战时期组织了多次战时募捐。
发动民众为抗战募捐,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报刊所做的重要宣传内容。随着战事推进,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民众募捐,为前线士兵购买药品、武器、装备。《新华日报》于5月30日、6月6日、6月13日发表《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鸣谢启事》,感谢民众为抗日募捐,所得善款“为购买防毒药品之用”。7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在抗战建国纪念日到来之际武汉各界组织的慰劳抗日将士的献金活动,在七七事变纪念日的当天,《新华日报》发文动员民众踊跃献金支持抗战。通过一系列抗日献金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将民众的抗日热情推向高潮,民众纷纷解囊支援抗战,保卫武汉。在7月10日的报道中,《新华日报》使用了大字标题来突出中国共产党方面对献金以支援抗战的重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亲自献金”和“八路军战士节食捐款”作为副标题,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献金活动。7月12日,《新华日报》以社论《民众献金运动》总结了此次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支援抗战的献金活动,强调“此次武汉及全国各地民众热烈献金运动,表现了我全国同胞的忠勇及拥护政府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用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载《传媒观察》2021年07月号,有删节。)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