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条留言,一字一句都凝结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美好向往。如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已成为南京独特的城市地标和文化符号。国庆假期,许多观众来到这里,用手中的笔写下真挚留言,抒发爱国之情。
5000条留言凝结着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纪念馆史料陈列厅尾厅的留言区是观众最常驻足的地点。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天开馆前,为观众准备3本留言簿、6支签字笔。到下午闭馆时,已经写得满满当当。国庆假期,观众留下了5000条留言。
“今日小雨,入馆捐赠时收到一枝白菊花……纪念馆的基调是沉重肃穆的,拍照的人也极少,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那句‘落后就要挨打’。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中国已成为强国,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历史、砥砺前行!”10月4日,丁女士在参观完纪念馆后写下了这样的留言,笔迹清秀,情感炽烈。
“我10岁时,父亲带我来南京参观纪念馆。今年我42岁,我带着两个女儿来参观。我告诉孩子们,记住历史不等于记住仇恨,一定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明天,我们即将离开南京,希望孩子能记住今天的参观经历。”来自成都的黄女士分享自己的感受。
来自山东聊城的一名日语教师写道:“我将把今天的所见所感告诉我的学生。作为一名高中日语教师,我很有必要告诉我的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初心与目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想,这也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意义!”
“看到前面的史实记载,心中闷闷的,直到看到李秀英女士的寄语‘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李秀英多么勇敢,又值得尊敬啊!”从河南来到南京读大学的李同学今年才18岁,她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来自河南的10岁女孩画下两位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向国旗行礼的画面,“抗日英雄们为了保卫祖国牺牲了自己,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好好学习,长大为我们的祖国作贡献!”稚嫩的语句背后,满满都是清澈的爱国情怀。
参观、研学、撞钟,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国庆假期,许多家长和老师带着孩子来到纪念馆重温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八年级(7)班全体师生国庆假期期间来纪念馆参观学习,师生们在悼念广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敬献花圈。学生代表王翼鸣说:“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那些英勇抗战、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这群孩子一早便来到纪念馆参加撞响和平大钟仪式。黄璟同学说:“作为一名南京的孩子,我参观过纪念馆很多次,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撞钟仪式。”同学们纷纷表示,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请祖国放心,强国复兴有我们!
王同学的妈妈说,带孩子来纪念馆参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让孩子们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
南京学生张宇航、尤天益、陆泓语三名同学在假期来到纪念馆研学。陆泓语说:“我们刚学习了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仅是南京的记忆,更是人类的记忆。”张宇航说,作为一名南京学生,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来到纪念馆参观,“少年强则国强!我会努力成长,成为国家需要的人。”
在纪念馆悼念广场的铜板路起点,伫立着一尊带着肩伤的铜像,她的原型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倪翠萍。前来参观的同学们用手掌轻轻地触摸铜像上的“伤痕”,似乎在抚平老人曾经遭受的伤痛。
“沉浸”纪念馆,让历史入心、入脑、入行
如今,纪念馆已成为南京独特的城市地标和文化符号,“泡”纪念馆更成为许多年轻人南京之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看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魄的往事。唯有细细看、慢慢走,才能让历史入心、入脑、入行。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杨同学整个国庆假期都“泡”在纪念馆中,进行毕业论文的实践调查。杨同学说,从纪念馆入馆处开始,就能看见许多紫金草元素;在尾厅展板上,一张张紫金草贴纸写满观众的心愿;“紫金草”形象也出现在纪念馆各种线上互动中……小小的紫金草是如何影响观众?又向观众传递什么?杨同学希望通过为期7天的实践与观察,来找寻答案。她说,走进纪念馆,“沉浸”其中,这是一次厚重的、震撼心灵的实践。
钟同学在纪念馆参观了近4个小时,他感触颇深,“刚进入展厅时,看见墙上密密麻麻的照片和名字,它们代表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钟同学的太爷爷是烈士,父母都是党员,“我们要永远热爱祖国,也祝愿祖国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来自陕西的于先生沉浸于历史的记忆中,感受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以前都是在书本上学习这段历史,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纪念馆。我会把发生在南京的历史讲给家人、朋友听,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微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