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产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座,也是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引擎。去年,我国信创产业正式开启规模化应用,据预测,到2027年,我国信创产业规模有望突破3.7万亿元。
在信创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正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8月19日,由教育部、工信部相关部门等共同指导的“2023中国软件产教融合生态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教育数字化自主化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近150所院校的负责人及产业界代表共聚一堂。会场内,各家高校负责人纷纷激情发言,会场外,各色数字化教育产品一一亮相。
记者在会场内外采访发现,尽管“产”“教”双方合作的意愿都很迫切,但想要真正“融起来”又难度重重。为信创产业强基铸魂,人才“基底”究竟该怎样打好?
直面老问题:产教“两张皮”一直没撕开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其本质是发展国产信息产业,力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软硬件方面摆脱国外依赖。从大方向看,信创可分为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四大领域,已成为国家经济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升级的关键。当前,在CPU、操作系统等位于IT架构较底层的环节,国产渗透率依然较低,因此,发展信创产业,成为我国IT产业发展升级采取的长期计划。
眼下,随着信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培养领域动态调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共育人才新模式的需求也更为急切。
事实上,从IT产业、软件产业到信创产业,产教融合不是近年来遇到的新问题,破题思路也日渐形成共识——比如,高校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促进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专业研讨会和行业展览,促进校企之间人员合理流动等等。
但融合之路并不好走。长久以来,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始终存在“两张皮”问题,没法彻底撕开。管理体制的阻隔、利益博弈的短视、融合方法的匮乏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一直处于全国信创产业、软件产业的“第一梯队”的江苏也经历了相似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江苏软件业务收入达6590亿元,同比增长8.1%,跻身全国前三位。全省建有183个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获评“国家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财企、金融、技术等软件产业人才要素资源配置处在不断完善当中。
尽管已处于“领跑方阵”,但江苏同样面临甚至更早遭遇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领支撑作用发挥不足等难题和瓶颈。
在产教融合方面,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虽“一直在路上”,但融合程度还是不够深。“目前,我司与扬州大学、无锡学院等学校已经合作成立‘芯享班’,给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与学校孵化研发项目等,效果很好,不过还远远不够。”无锡芯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希望,能持续“破壁”,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更多院校的计算机系、半导体相关专业对接合作,培养更多基础性人才。这也成为企业和高校共同的期待。
探索新突破:搭建“全流程教材体系”
尽管国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提出20多年,但如今迫切性也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ChatGPT最近很火,它并不会让你失业,但能熟练使用它的人会让你失业。”省工信厅软件与信息服务处的康成刚感慨如今的变化:一个网页设计的任务,原先一个产品经理+一个设计师+一个前端工程师3天的工作量,现在一个大学生两小时就能完成,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对未来的就业人员和岗位带来更多的变化和挑战。
对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信创产业而言,软件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也是江苏各界探索促进软件产业培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的出发点。
作为人才主要供给端的院校,纷纷紧跟产业需求进行培育机制的“动态调整”。
“我们已经把信创元素融入到传统教学体系。”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举例说,该校瞄准跨学科协同、产业需求导向,积极共建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打造了首个水利领域国产关键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提供基于‘国产密码+可信计算’的本质安全体系架构,确保国产工业软件基础设施安全机制始终可管可控。”杨桂山说,学校还参与三峡、葛洲坝的大型多级船闸国产化改造,与相关兄弟单位联合攻关研发相关“国产化仿真测试平台”,为三峡船闸工业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专门服务于产教融合的企业和平台也在变多。在19日举办的论坛上,记者看到不少企业基于信创产学研合作开发出一批新平台、新产品,涉及科研创新、教学资源开发、社会培训服务、社会技术服务、实践基地建设、技能认证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融合服务。
特别是实践应用教材环节的突破让人惊喜。“我们希望搭建起‘全流程教材体系’,既要培养‘用’计算机的人才,更要培养‘造’计算机的人才。”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介绍,公司旗下教育品牌‘龙芯教育’根据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领域的属性和要求,面向中小学校,从“学国外系统”到“学国产系统”,开展国产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与创客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课程着重从“使用生态”到“建设生态”,“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全领域覆盖,搭建人才梯队。”
记者了解到,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龙芯中小学信息技术》系列教材已经出版上市,特别增加了机器人、图形化编程、物联网等一系列最新知识点,并研发了配套的编程软件、教学机器人产品,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融合再提速:以一体化平台力促“强基铸魂”
“强基”“铸魂”成为采访中记者听到的高频词。未来,如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水平信创人才,助力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看来,由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匹配差距的重要路径,也是形成产教协同、产教融合、产教共兴的产教融合生态的重要载体。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在8月18日,工信部、教育部等在南京召开的一场闭门会议上,决定聚合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资源要素,搭建集教育教学、产业发展、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一体化部署“迈出一大步”。
第二天的论坛上,工信部相关部门、高校、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信息技术与自主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启动“北极星”计划,以国内一流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标杆样本,输出向外兼容的教学资源,在全国计算机教育方面提供参考借鉴和发展路径示范。
成立平台只是开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春建议,下一步,还可探索建立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应用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动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等。
如何发挥“江苏力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乔亦哲表示,江苏省软件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这些都为产教融合“向深探索”打好了基础,江苏将从四方面发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软件企业成长的环境;加强产学研资源共用,推动创新成果共享;加大人才引育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掌握自主信息技术和知识体系的人才队伍;发挥江苏软件人才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技术、产品、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资源有效流动。
企业也表达了协同共兴的期待——“自主软件发展的根在教育和人才。”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凡利建议,继续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推动国产软件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践,打通产业数字化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断点”。还有企业建议,发挥江苏科教优势,鼓励高校的工业知识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入股方式与自主创新公司结合,将国产软件纳入新工科教材、试验、实训环境,“也可率先试点对认定从事自主研发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向的毕业生给与政策与补贴倾斜,加速国产软件的普及与完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宁夏日报记者 赵磊
编辑: 王建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