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全红婵近日在东京奥运会上一跳成名,她那广东湛江的老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颇有画面感的新闻:一波又一波亲戚登门道贺,有企业家上门送上20万元,每天有成群好事者在门外搞起直播,地方领导和医疗机构负责人轮番上门慰问其久病的家人,当地的全氏宗亲也深感骄傲,据称已将小姑娘列为全氏第26代孙……
这样的新闻,让不少人感到不爽。有人反问,与其锦上添花,何不雪中送炭?也有人批评,这样“消费”一个世界冠军,吃相太难看,也太急功近利了,如此等等。应当说,这些批评的声音有一定道理,但很难经得起推敲。
全红婵奥运夺冠、为国争光,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纷纷赶到她老家,虽说心态各异、动机各异,但这也不能一概视为坏事。试想,全红婵完美夺冠之后,如果周围的人们熟视无睹、冷漠以待,那才是坏事。一夜之间夺冠成名,意味着全红婵骤然成为公众人物,而已不再是原先那个发奋训练、渴望成功的小队员。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接受围观、经受议论,这是常识、常理。全红婵如果例外了,那才是反常。
有人说,全红婵老家突然门庭若市,这让人想起很多,比如《儒林外史》上的范进中举。比如《增广贤文》上那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样的联想,可能从一开始就类比失当了。范进中举,那是旧时代的读书人踏上了仕途,亲友们有可能跟着“鸡犬升天”,最起码也能沾点光;“富在深山有远亲”,说的是有钱人自然有人惦记,社会关系自然丰富、牢靠。可是,全红婵是这两类人吗?当然不是。周围人纷纷上门,未必都是冲着她的“仕途”“钱途”。并不是所有的奥运冠军都会受到全红婵般的关注,而在这种关注背后,更多的还是公众对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传奇经历的推崇。
一个家境不大好的农村小姑娘,凭借自身努力、靠着政府培养,在运动场上大放光彩、名动四方,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无数人以她为豪——包括她老家的亲友以及各个方面的人士,这挺正常。并且,有机构或个人愿意为这个困难家庭做点事,这就更能为小姑娘的家庭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解除她的后顾之忧,激励她将来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天才需要成长的土壤,也需要后天的呵护,奥运冠军同样是。各方携手一起呵护她和她的家人,这一点没有错,出问题的可能只是具体的方式、方法。
不用担心全红婵老家会一直门庭若市,这基本上不可能。当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不是一样的热闹场景,甚至还有更夸张的细节!当时有报道说,就连莫言在山东高密农村的旧居,也成了游客们争睹的“圣地”,有些游客甚至从他老家土墙上抠下土,带回去作为“吉祥物”珍藏?几年过去,还有那么多人去拜访莫言旧居吗?恐怕早就没了。“花无百日红”,人们对公众人物的热情很难长久保持,而运动员由于运动生命大多较短,保持较高热度就更难,相信全红婵老家门口的人群迟早会慢慢散去,一切都会归于日常的平静。
还有人担心,公众都去关心明星运动员了,那些普通运动员怎么办?其实,关注明星和非明星,本来就是不同的范畴。关注明星运动员,那是公众、社会和政府都在做的事;而关注非明星运动员,做好对他们的各种保障,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这首先是政府部门、专业组织应该做的事情,要求公众像关心明星运动员一样关注他们,这不符合常识。对全红婵老家“门庭若市”,社会不妨以平常心看待。“雪中送炭”托住底,“锦上添花”不妨有,努力为各类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这才是对各方也是对国家最有利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 左中甫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