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国际儿歌日”,这个早在1976年就确立的国际性节日,国内却少有人知,而在度过“国际儿歌日”的时候,另一个被我们忽视已久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儿歌去哪儿啦?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小燕子》的儿歌,从1957年开始传唱,已经65年了,当年唱歌的孩子都过了退休的年龄,这首歌依然还是经典。其他,诸如《两只老虎》《小白兔》《数鸭子》等耳熟能详的儿歌也都岁数不小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经典流传的同时,很少有新儿歌能够插上翅膀,伴随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儿歌去哪儿了?是孩子不喜欢吗?肯定不是。虽说当下的孩子有电视机、游戏机、电脑、手机相伴,娱乐和教育方式都大为丰富,但天性使然,他们对于儿歌还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一播出,很多孩子都会随着音乐哼唱。是没人创作了吗?也不是。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儿童文学人才和音乐人才的数量早就翻了几番,小学幼儿园的音乐老师也基本都是科班毕业,写词谱曲都不在话下。是没有传播的渠道吗?显然更不是。现在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非常之多,儿童才艺比拼更是香饽饽,再加上抖音等视频媒体加持,只要有好的作品,一夜之间就能红遍全网。
《一分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经久不衰,如今的孩子虽然还在哼唱,但“一分钱”差不多变成了孩子眼里的老古董,这也折射了目前中国儿歌青黄不接的现状。要走出低迷,让儿歌回归,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奖掖优秀儿歌作品;创作者需要沉下去,写到孩子的心里去,不要套路化、标语话的东西;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要减少成人化的表演,留住孩子的童真。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儿歌是一代人最为深刻的记忆,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共同唤醒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童年。
(胡波)
编辑: 袁媛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小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