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向媒体反映,3月中旬,她通过平台预订了一家民宿,五一期间3晚价格共345元,不久前民宿致电她,称在装修,让她退订。几天后,邓女士发现该民宿在其他平台上出售同日期的同款房源,房价已涨至500多元一晚。邓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连日来,许多消费者都碰到类似情况,让他们直呼“民宿刺客”来了。
过去三年,民宿普遍生意不佳,有的还严重亏损。今年五一假期,很多人都有出游打算,旅游业井喷在即,一些民宿想借机回本,根据市场供需适当提高价格,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以装修、倒闭、老板换人等借口,劝顾客取消订单后又涨价将房间挂出,甚至对不愿退单的消费者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毁约”,这就让人无法容忍了。如此背信弃义,不仅给游客添堵,还破坏了当地形象,严重影响旅游市场的回暖,破坏整个旅游市场秩序,应引起充分重视。
商无信不立,业无诚不远。消费者通过平台与民宿约定了房价,并且依约支付了住宿费用,那就和民宿建立了契约关系,受法律保护。契约精神是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商业信誉和声誉的基础,是商业合作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契约精神的要求,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违反契约精神,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作出了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既然法律规定得很清楚,为何一些民宿还敢公然违约呢?主要还是违约成本太低。像这位网友预定的这家民宿,毁约后也只是赔偿了当事人345元。但民宿提高价格再出售,不仅可以挽回损失,而且还能狠赚一笔。如果提高民宿违约成本,除退还用户已支付费用外,还要进行惩罚性赔偿;或除退还费用外,还要赔偿用户额外住宿造成的价格上涨损失,那民宿就会有所顾忌,不敢随意毁约。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全国民宿企业总数比2021年下降了1.03%,不少连锁经营、精品高端的民宿因受资金限制,处于“半闭店”状态,想重新开业,尚需系统化运营。随着旅游市场复苏,有关方面加强民宿规范经营的同时,也应加大对民宿的扶持力度,方能从根本上改变民宿“一房难求”和“天价房费”现象。
(孟亚生)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吃相太难看。
别让“毁约涨价”砸了民宿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