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215期)
【繁花】
【新潮】
走向盛春的江苏小剧场创作
许其兵/文
3月15-30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在南京成功举办,吹皱一池春水,有效激活南京小剧场戏剧市场,使得小剧场戏剧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参演的小剧场剧目来自全省多个设区市、多种类型的文艺单位,在题材内容、艺术呈现、参与主体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特点,生动展现了南京城市文化的活力生机和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的精神风貌。
一、题材内容广泛多样
纵观20台参演剧目,其表现主题丰富多样、关注领域广泛多元,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实题材,既有革命题材,又有儿童剧目,有效拓展了当下江苏小剧场剧目的表现范畴。
小剧场剧目一向以先锋性、实验性、探索性著称,但本届小剧场单元有4部剧目聚焦革命主题,反映革命历史,显得难以可贵。他们自觉地从党史、革命史采撷材料,自发地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灵感,必将发挥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话剧《影剧院之夜》和《0423》都讲述了在南京发生的隐蔽战线的故事,一个以1931年顾顺章叛变为背景,作为隐蔽战线的地下党面对国民党的盘查用生命完成情报的传递;一个是在解放军势如破竹、陈兵江北之际,南京电信局话务科代号“朱雀”的地下党员战胜困难,顺利“助攻”南京于1949年4月23日胜利解放。越剧《妈妈》和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则直接取材真实的革命历史,正面再现雨花英烈孙津川与母亲的故事和南京江北新区的红色历史。
本次参演剧目中有8部剧目是现实题材作品,占到剧目总数的四成,成为本届小剧场单元的“重头戏”,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命题,也充分说明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部分现实题材剧目聚焦当下中国的重大主题和社会热点,比如,《高二,不慌》关注当下中国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考”,展现教师、家长、孩子们的悲欢喜乐;话剧《我要见市长》以普通农民要见市长的喜剧故事,艺术再现中国广大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柳琴戏《渔歌》取材于长江十年禁渔,反映渔家百姓生活冷暖和生态文明建设;话剧《生日》以一个家庭的三个子女为母亲庆祝生日为贯穿线,展现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社会巨变。
另一些现实题材剧目则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生活,像话剧《疾走天使》聚焦平日较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120急救医生,塑造出真实感人医护工作者形象;话剧《幕下的人》在舞台上呈现“乡村放映员”这一职业,唤醒人们对露天电影的特殊情感记忆。
还有一些剧目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话剧《中文系》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11位大师事迹为载体,发出心灵拷问。改编自著名作家鲁敏原创小说“零房租”的话剧《心房间》,则深入探讨年轻人孤独、老年人失孤等沉重的社会问题。
本次参演的3部历史题材剧目,都是以江苏历史名人为题材,富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凸显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昆剧《千年一叹》演绎明末清初的苏州才子金圣叹的传奇人生,话剧《半世随园》讲述清代才名诗人袁枚的“半生故事”,锡剧《红豆》描写南朝梁代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和女尼慧如的情感生发,不仅仅让我们重温曾经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历史故事,更让我们与这些历史人物展开了特定环境下的心灵对话。
儿童剧一直是小剧场演出市场的重要内容,此次也不例外,共有4部儿童剧参演,丰富了本届小剧场单元的剧目色彩,让小剧场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到玻璃房去》和《狐狸的秘密》都是童话剧,前者讲述花脸鸭如何在寻找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潜能,是关于利益与友情、成长与勇气的故事;后者以一只为寻红宝石误闯素食动物王国的小狐狸故事,演绎勇敢、自信、友谊的情感唤醒。《我是哪吒》则是一台神话剧,依托经典神话人物哪吒的原型,重新创造了一个关于什么才是真正英雄的故事。《苏丹的犀角》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为故事题材,探索对动物生命敬畏和尊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本届小剧场单元的各个剧目在题材的新颖、思想的新锐、情感的深刻以及表现形式、呈现手段的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大多数剧目能够紧扣一个“小”字,舞美坚持小而精,演员规模小而表演优,主题能够以小见大。也有一些剧目模糊了“大、小”的概念,小剧场特征并不十分明显。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传统戏曲的广泛参与,既有典雅精致的昆剧,也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如锡剧、扬剧、越剧、柳琴戏等等。这些戏曲剧目,既有别于传统剧目的审美精神,也不同于大型剧目的呈现,不管是表现手法、舞台调度,还是音乐风格、舞美装置,都被赋予了更强的时代气息、流行的舞台元素和崭新的审美追求。比如,《千年一叹》以梦境的方式(对于小剧目剧目来说,梦也许不是必要的手段),让金圣叹与其批注的《水浒》人物李逵、《西厢记》人物张生进行直面对话,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感觉,但这种跨越时空对话的特殊语境也许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5部戏曲剧目的舞台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比如舞台装置比较精致,演员服装十分华美,表演身段非常雅化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共同特征也许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各个戏曲剧种能够更加强调自身特色,特别是地方戏曲剧种的地域性、通俗性、烟火气,可以会有更好的艺术呈现,也更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作为小剧场剧目的主力军,话剧占到本届小剧场单元剧目总数一半以上。这些剧目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在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带来一些令我们惊喜的观赏体验。
在《心房间》里由两个演员同时饰演女主人公,一个平静务实,一个张扬犀利,分别代表着她内心两个不同的方面。这种表演方法比较新颖,也比较有意思,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角色心理的矛盾与复杂。
《影剧院之夜》精心设计舞台空间,在舞台中央设置了一个半透明的巨大“白匣子”,几乎所有的剧情和表演都在白匣子中完成。这个白匣子不仅发挥架构舞台空间的作用,也是光影特效的重要道具,以此将写意视频、实时影像与演员真人表演结合起来,产生虚实相生的舞台效果。《0423》的舞美设计也别具匠心,搭架了一个伸出舞台、接近观众席的表演平台,不仅构建了一个富立体感的表演区域,也让表演更加接近观众,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我要见市长》是所有剧目中唯一的轻喜剧,通过朴实却又倔强的牛二、上进却又圆滑的村长等人物形象和农民牛二在脱贫致富后想要见市长被误会是“上访”等啼笑皆非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剧场“笑果”非常好。
《中文系》是表现手法最为先锋、探索意识最为强烈的一个剧目。它将真实的历史事件、网络穿越、流行音乐等元素杂糅于一体,舞台表演也不按常规“出牌”,以致于它看起来有些不象是一台剧,至少不是中规中矩的一台剧,引发了观众的极大争议——但这也许正是导演的用心所在。
魔术儿童剧《我是哪吒》则进行跨界探索,将杂技、魔术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揉合在一起,用于表现神话的剧情,同时配合运用许多声光电技术,形成色彩斑斓、魔幻神奇的舞台风貌,使得该剧不管对成人还是对孩子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可看性。
三、参与主体丰富多元
在本届小剧场单元的创作单位、演员主创、演出场地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当前的小剧场剧目创作有活力,剧场演出有基础,参与者众多,热爱者广泛。
比如小剧场剧目的创作单位,既有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市越剧团、无锡市锡剧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等7个有文艺院团,也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传媒学院等3所艺术院校,还有江苏演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京汉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
再比如,剧目的演员和主创,既有国有文艺院团的专业演员、编剧、导演,也有艺术院校的老师、学生,还有一些“玩票”的戏剧爱好者。
据统计,南京已建成小剧场107家,分布于南京城市的街头巷尾、老百姓的家前屋后,充分展示南京小剧场文化的深厚基础和浓烈氛围。此次剧目演出的11个小剧场,有的属于艺术院校,有的属于文艺院团,还有的属于企事业单位,深深地扎根于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
在审视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时,我们除了要看到那些与小剧场戏剧直接相关的人们外,还应该看到其他的无名“幕后者”,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目创作和演出,但同样功不可没。
2021年底,在疫情还没消散的时候,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就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江苏小剧场建设提供政策指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已连续两年开展认定工作,共认定江苏省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各20个,有力推动了全省各地小剧场建设,也有效调动了文艺院团创作小剧场剧目的积极性。
2021年5月成立的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迄今为止,已孵化69部原创剧本和24部原创剧目,成绩斐然,效果明显。比如,话剧《老人与海》《似是故人来》《生活在天上》、越剧《金粉世家》等4部作品获批江苏省小剧场精品剧目;话剧《李叔同》入选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话剧《似是故人来》入选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话剧《送别·李叔同》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话剧《生活在天上》入围南京新剧荟,获批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音乐剧《天梦》获批江苏艺术基金项目。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中,有13部剧目是该中心孵化的原创作品。
在举办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的同时,3月23-26日还举办了南京“新剧荟”, 小剧场单元结束后的4月2-12日还在南京举办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三大活动同时举办,一个月时间连演46部小剧场剧目,充分说明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正在走向盛春,呈现出蓬勃向上、多姿多彩、繁花满树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二级调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秘书长)
以诗之名
文 | 韦晓东
4月9日晚,惊闻《和平宣言》作者、诗人冯亦同逝世。痛楚弥漫周身,恰似亲人的离世。
在近四十年跟随先生学诗的远途中,我总是为他的温良与爱心所吸引,总是愿意到他的家中坐一坐、聊一聊,在诗歌的氤氲中体会一些神圣、感受几许纯真。先生晚年在南京台城的居所名“百杖斋”,有一间不大的书房,南侧是窄窄的阳台,两只藤椅,用来会客,花草点缀,洒满阳光。
在扼腕怀念的时刻,往事如影,飘然而至。
1983年12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岸诗社成立,我是诗社的一名主力。创刊号上,时年70多岁的中文系孙望教授以《诗闲谈》相赠,文艺批评大家吴调公教授还在这本幼稚的学生刊物上发表了《学诗断想》。
那时我常到吴奔星教授府上讨教,所以知道冯亦同先生是1959年入校的师长。我拿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江南岸》去找冯先生。当时的南京文联在高楼门一幢红砖小楼上,作协办公室很小,常见的是俞律、冯亦同和林震公三位老师。
那时冯先生在操办青春文讲所诗歌班。改革开放之初,各种文艺思潮横流,一批又一批爱诗的人,从田头、工厂、街道、学校赶过来听课。冯先生总是对爱诗的人予以引导与鼓励。多年之后,有当年的学员集诗出版,先生总是来者不拒,为他们赠言作序,热情嘉勉。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份份勤勉,都是一次次挥锹,在为南京文学培土奠基。
1986年11月,纷纷的秋雨中,南京大学毕业的高翔、金陵第二制药厂的成文等人,还有尚未毕业的我,受“英语角”启示,发起成立“诗人角”,写诗读诗,在树与树之间用玻璃纸绳悬挂手写的诗歌单页。即使天下着雪,来的人也很多。
先生常抽空来看,身旁总是挤满渴望交流的人群。1987年7月的《青春丛刊》记载了先生描绘的“诗人角”场景:
“当我应《青春丛刊》编者之约,协助选编这辑‘南京青年诗人作品选’的时候,我常常想起鸡鸣寺山下、闹市区公园里一片花木扶疏的芳草地。每逢星期天,那里就聚满了爱诗、读诗和写诗的人们……这个名叫‘诗人角’的活动场所,生动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年轻人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享有千秋诗名的金陵古城,在四化建设者的行列里仍然蕴藏着诗歌创作的丰厚潜力和群众基础。”
时间转瞬来到2014年。是年9月9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和央视科教频道联合制作的10集纪录片《诗行天下》开播。我有幸成为其中《下江南》两集撰稿。求教于先生,先生笑着说我是“归队”,回归到爱诗的行列中了。先生推荐了在南京城西打工的韩成全,一位以修锁为生、诗稿可以铺满一床的诗人。推荐了江宁的屏子,一位曾在中巴车上做过售票员、热情讴歌家乡禄口建起国际机场的女诗人。推荐了南钢的朱宏,一位16岁进厂、用钢花淬炼诗情的诗人。推荐了大学四年级的赵雨希,一位兼爱古诗词与新诗的诗人……
从这份名单中,我知道先生的诗心一直在跳跃。在他的周围,总能聚拢文学的星星点点,使许多平凡的人生增添了梦想的色彩。
为增加纪录片的学术价值,我请先生出面,邀请了老诗人俞律、丁芒、孙友田、王同书、王宜早五人,共同在南京鸡鸣寺豁梦楼上品茗谈诗。
那一刻才从先生处得知,80多年前,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7位教授,曾在豁梦楼上诗酒联句。他们吟唱书写,留下了一段江南诗坛的佳话。而后来,南京诗词学会主办了多届鸡鸣端午诗会,先生总是乐意接受委托、积极联络、组织实施,在1700多载历史的古刹旁,以新诗联句歌咏新时代,以朗读唱和赞美新南京。“豁梦楼诗窗”下,文脉流动,梵音致远,诗心相守,似明城墙与玄武湖的执着相望,如凤凰台与台城柳的依依相拥。
纪录片中,当先生侃侃而言,说台城就是南京这座诗城的“诗眼”时,我也在那一刻尤为强烈地感悟到先生对南京的热爱。
一年春天,我陪先生参加南京理工大学诗歌活动,水杉林中的二月兰开得正旺,紫色如雾。先生对我讲起了南京惨遭日寇屠城后,有反战士兵带回紫金草种子、在日本种下“和平之花”的故事。之后,先生创作的《紫金花》诗集获紫金山文学奖。2016年,先生出版了《南京历代经典诗词》。2020年,《南京诗歌地图》如期面世。特别是透过他创作的《和平宣言》,先生以诗歌深爱一座城市的情怀,已化作刀劈斧錾的镌刻。
2015年春夏,在母校出版社的支持下,我着手编撰《以笔为枪:重读抗战诗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三个月的时间内,我览读大量史料,搜寻诗歌史上的抗战名作。成稿后,呈于先生,请他作序。
那年的夏天格外酷热,先生穿着汗衫,捧起样稿就看了起来,不仅予我热情的鼓励,而且介绍了诸多南京诗人所作的抗战诗文。先生那时也在帮出版社赶写一部书稿,却搁置一旁,为拙作写序。
“虽然捧在手中的还只是一部尚未付印的黑白校样,但我已经被澎湃在这厚厚一叠书稿中的历史激流和诗歌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心中涌起无比的兴奋与激动。”
谬赞之余,先生还介绍起他与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合作的“和平宣言交响乐”创作情况。我知道,在辛勤耕耘诗坛的同时,亦同先生的爱国之心、爱乡之情始终如石头城畔的长江之水,奔腾而又深沉,宽厚而又有力。出版宝岛诗人的选集,为家乡先贤朱自清作散文诗剧,为郭沫若、徐志摩写诗人传记,为红色特工朱枫不辞辛劳地追寻,对生于南京的诗人陈梦家的念念不忘,都透出他“与史同行、为诗传薪”的深情。
南京有一个好的诗歌传统,那就是诗歌为时代而作、为生活而歌。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乐呵呵的亦同先生始终如南京诗坛上的摆渡人,在润扬长江大桥工地、在六合雨花石石场、在金陵石化车间、在长江油运公司码头,他热情的招呼,他洋溢的笑意,他诚恳的倾听,他瑰丽的书写,成就了南京的诗意。他的诗行,如一地的雨花、栖霞的霜叶、台城的新柳,缤纷地绽放。
2022年5月,我到先生书房装了一台能够自控的录像设备,希望先生能在闲暇之余,自由自在地口述,为他挚爱的南京诗歌留下一部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后来有一次,我带小儿去拜访先生,老两口竟走到鸡鸣寺地铁口相迎。中午,先生特地领我们到一家素餐馆。而如今,那清香的味道再也不能闻到。
清明后的悼念更让人感怀。致敬和怀念冯亦同先生。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