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牡丹”绽放,花落谁家?9月16日晚,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暨惠民演出在宿迁举行。本届牡丹奖共评出节目奖5个、表演奖6个、文学奖4个、新人奖5个。此次江苏喜摘三朵“牡丹”,分别是姜庆玲、戈娟获表演奖,中篇苏州弹词《红色摇篮》获文学奖,充分体现了江苏当代曲艺发展的蓬勃成果。
颁奖现场,本届牡丹奖的获奖者一一登台亮相,观众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这次能获得牡丹奖殊荣非常高兴,要感谢我的老师和前辈艺术家们,在我艺术成长的路上,没有他们的悉心教导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姜庆玲激动地表达心声。作为扬州评话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姜庆玲投身扬州评话艺术已有近40年的时间,曾先后师承徐幼良和沈荫彭两位先生,深得扬州评话表演精髓。多年来,她在继承传统上狠下功夫,不但能说演篇幅长达120回、曲本共计220多万字的全本《三国》,特别擅长其中的“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及“火烧赤壁”等重要关目。
作为扬州评话的骨干演员和传承中坚,姜庆玲这十多年来担任了由原扬州市曲艺团改建而成、承担扬州曲艺保护传承和研究传播职能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之职,是扬州曲艺名副其实的“当家人”。“为扬州评话的传承发展培养观众、培育土壤是我们的当代使命。”姜庆玲说。近年来,扬州曲艺界一直致力于面向社会普及扬州评话艺术、传播扬州评话知识,坚持在扬州大中小学举办服务青年学子的公益性展演和鉴赏性讲座,连同下基层、入社区的演出一道,让曲艺走进更多人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前行。”她表示。
此次摘得牡丹奖表演奖的还有宿迁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戈娟,一路走来,她的苏北琴书《小推车之歌》《烽火情》《猪八戒拱地》等代表性作品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我是曲艺的痴迷者,从小就在黄河边、公园里听书、模仿。耳濡目染,曲艺在孩提时期便在我的内心扎根、萌芽。”谈起曲艺之路,戈娟深有感触。
专业院校锻造了戈娟扎实的曲艺基本功,如今,她又把新的思想和现代表演手法融入到传统表演技法,在传承的基础上优化与创新。她说,宿迁对民间曲艺非常重视,开展了“琴鼓村村行”“周末书场”“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她动情表示,“我创作出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从他们的表情和掌声中,我也收获了认可与信心。”
获得文学奖的中篇苏州弹词《红色摇篮》由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吴静创作,分为《孕育新生》《险象环生》《烈火永生》三回,以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成立、发展和壮大的时代背景,讲述早期共产党员的初心矢志和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早在2004年的时候,吴静已经凭着自编自演的短篇弹词《最后的条件》获得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此后她参演的中篇弹词《大脚皇后》《风雨黄昏》《雷雨》《军嫂》都获得牡丹奖节目奖。
这些年,吴静始终笔耕不辍,她创作的剧本有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接地气,观众对她创作的节目往往感到特别亲切。“培养曲艺人才的梯队,建设离不开剧本的推陈出新。”吴静表示,自己熟知团里的每一个青年演员的特长,自己现在的创作,更多是为这些优秀青年量身定做的,让演员最大化的发挥优势,让苏州评弹的当代创新走得更好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图片:任雨风/摄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弘扬传统文化
恭喜恭喜
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