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现在的宝龙二十四街名副其实,不仅有24个主题各异的街景集装箱,24辆街景摊车可以品尝各类美食,而且还是24小时不打烊的。”9月20日晚,宿迁市的宝龙二十四街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小吃、琳琅满目的商品、主题多变的街景不仅每天都吸引了大量人气,更让这个原本的“背街小巷”原地升级为宿迁的“颜值担当”,成了全市知名的“网红打卡点”。
“原来这里人气虽然不错,但整体环境不太好。”在其中一个街景集装箱中开咖啡屋的小贾介绍。宝龙二十四街地处宝龙广场和宝龙城市花园小区之间,全长400米,拥有各类商户210户,是主城区最繁华、最热闹、人气最旺的商业街区之一。由于宝龙广场是宿迁首家入驻的商业综合体,街区容貌、基础配套等已经凸显陈旧和落伍,且存在停车秩序混乱、违章搭建等问题。今年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期盼,以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为契机,按照“精致、时尚、格调”的总体定位,对宝龙后街在内的许多“背街小巷”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
“高点定位,把牢‘品质’这一关键,将各项标准贯穿到项目推进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全面加强系统规划和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高标准、高品质推进项目,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力争把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样本,积极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新格局。”宿迁市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城管局局长尤文胜介绍,宿迁市城管局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背街后巷整治工作,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021年,宿迁发布《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计划到2023年年底,全面构建起“产权明晰、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秩序井然、生活便捷、文明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今年,宿迁市按照“片区化、集成化、项目化”思路,继续实施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三年行动,制定出台《2022年度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项目清单》,完善项目推进计划和城市空间治理导则,推动治理工作由试点攻坚向面上推开,高水平推进各项治理深入高效开展,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积极争取将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纳入全省示范项目统筹推进。
今年初,宿迁市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总结好去年治理经验、打好今年治理攻坚战”主题,会同各区、各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各项治理工作,研究编制了《2022年度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项目清单》,排定100个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年度治理项目。
一年来,宿迁市各地出现了一批治理“示范样板”,许多背街小巷原地升级成了城市的“颜值担当”,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打造“经营市场化+夜市经济化+美食夜亮点、网红打卡点、文旅街景点”,亮化、美化、优化、醇化“四化融入”和夜游、夜憩、夜宴、夜赏、夜娱“五态融合”为治理根本的宝龙二十四街;考虑地域实际,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对明代文庙黉学街进行综合治理,并量身定制,把它打造成“氤氲着烟火”“彰显出文化”“留得住乡愁”的可爱街巷,形成“治理一片空间、打造一个特色、致富一方百姓”的有益经验;对违章建筑较多、私拉乱接严重,危旧杆线、秩序混乱、墙体及店招破损等形象品质不高、配套不足的老旧片区,收回1.1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建设智能综合指挥调度中心等完善配套,融入改革理念、市场理念,开展城市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打造城市“10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
“听取多方意见,与商户制定‘一店一策’的整改方案,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参与,精准发力促进街貌提升,并以监督考核固化治理成效。”宿迁市城管局副局长许彬介绍,宿迁市以提升背街后巷环境面貌和使用功能为重点,今年以来,对如意巷、宝龙南街、人和路等5条街巷商户门前台阶破损、外立面管线凌乱等问题进行统一整改。累计修复破损路面3600余平方米,清理整规凌乱管线1.2万米,改造门头招牌500余块,出新墙面7000余平方米。对排查出的市容环境问题中,发现整改不到位或不整改的,纳入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季度综合考核,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扣分;对反馈整改完毕的点位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背街后巷治理常态长效,今年以来,已下发问题交办单1000余份,整改各类问题1800余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编辑: 史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