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912年上海乍浦路上,行人络绎不绝。17岁的刘海粟和好友汪亚尘、乌始光等人正为上海美术图画院(南艺前身)选址一筹莫展,而一则乍浦路 8 号洋房招租广告使三位青年相视豁然。至此,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的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的第一页。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南京艺术学院原创舞蹈诗剧《百十沧海》开演,重新演绎百年前的青年“新思想”,与当代青年“百年对望”。
将一百多年的历史浓缩于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舞剧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百十沧海》舞蹈诗剧总导演、南京艺术学院教师王佳维告诉记者,剧本的创作和打磨,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从几十本校史书籍中寻找到了六个最适合在剧目中呈现的故事。
经过无数次的打磨,蔡元培、刘海粟、韩乐然、吴印咸等一批心系家国情怀的青年故事在剧中重现在观众面前。并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第一次创办美术专业杂志、开创旅行写生、组建艺术组织、公开使用人体模特并推动其合法化、组织延安战地写生团、记录延安文艺座谈会、倡议举办全省乃至全国美术展览会等“开路”之举搬上舞台,串联起现代美术教育的艰辛道路。
“第一,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第二,我们要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宣传艺术的责任。因为我们相信艺术能救济现在中国民众的烦苦,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第三,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自信有这样的研究和宣传的诚心。”这是上海美术图画院创办之初在《申报》刊出的美专宣言内容,百年前的“新思想”宣言,至今读来仍掷地有声。
舞台上,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美专教员陈抱一、汪亚尘等率上海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生67人赴杭州西湖旅行写生。沿途风景如诗似画,师生高唱“寻春之歌”,远处,老渔翁撑船缓行,柳如烟、桥如画的西湖好似一幅墨染的江南画卷,同学们沉醉其中,将所见所感绘进画作。王佳维介绍,这是1920年10月时,国内美术教育史上首创大规模的旅行写生,“开阔师生视野,打破旧式封闭教育,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理念雨后春笋般崛起。”
对于扮演者们来说,用舞蹈艺术语言与先辈“对话”,最基础的就是在千百次反复练习中将每一个动作表达到位。饰演蔡元培一角的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张鹏骏说,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查阅书籍、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并反复揣摩人物形象,一个动作甚至就练了上千遍。在舞台上,他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可见的蔡元培形象。1921年冬,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邀请时任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赴北平演讲。双方会面,刘海粟挥笔作下冬雪之景,空闲之余携画作与蔡公探讨,又与陈独秀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上碰撞出关于西方近代思潮的火花。临别之时,蔡元培题字、刘海粟作画,一幅合作的折扇扇面象征新思想启蒙者携手共进。而此时,华东地区美专师生正以手中的画笔挥洒革命热血。
舞剧渐入高潮,战地写生团的故事画卷徐徐展开。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美专学子组成战地写生团用美术作品描绘战地烽火,其中不乏韩乐然这样的捐躯前线的青年。1942 年 5 月 ,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100余位参会者中,就有9位南艺人。上海美专毕业生、延安电影团建设者吴印咸拍摄的照片《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保存至今,记录下那个火热年代的珍贵一瞬。
回望百年,面向未来。百年长廊绵延至今,时光流转中的这些青年: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韩乐然、陈之佛、吴印咸等一批美专人驻足长廊尽头,对望百十南艺。在最后一个篇章里,舞剧采用声光电科技感十足的舞台效果,展现当代艺术院校学子的青春誓言。王佳维介绍,南艺主动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艺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促进艺术学科与理、工、经、管等学科交叉发展。
“承先辈之精神,创吾辈之未来。他们在奔跑,我们也在奔跑。今天的我们站在面向未来的起点上,两个时代的新青年使命承接,跃动着新时代的青春与活力,永远不变的是‘闳约深美’的信仰。”王佳维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编辑: 谢诗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