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3日起,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互动专栏,邀请江苏青年学子讲述疫情之下的收获和成长。征文发出后,全省各高校青年积极响应、踊跃投稿。
从今日起,我们精选发布有代表性的青春故事,与读者分享疫情挡不住的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投稿还在火热进行,欢迎发送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到活动邮箱 xhrb2018@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作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周熙宜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籍学生,自2020年那个春节在武汉首次听说“新冠”一词后,转眼之间,我竟已与它相遇了3年之久。
可能是经历过湖北保卫战时为期近三个月的居家生活,面对校门关闭、外卖停运、快递受限种种防疫举措,我比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更多的沉着与冷静。没有多少抱怨也没有什么情绪,找出我的日志本,便开始规划起封校间的生活。
“以按质按量撰写毕业论文为最重要的工作,每天规定固定的时间练习外语、锻炼身体,每周留一个晚上参与线上一对一辅导的志愿活动,再留出一些时间用于独处与思考”,随着笔尖在日志本上的跃动,我充实的“宅”时光开启了。
早晨,伴随着阳光透过窗帘,我从睡梦中醒来。在从宿舍到图书馆的路上,一天中需要做的事情像幻灯片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上午要看完第四个文件夹里的文献,中午刷刷B站的知识区,下午完成论文第二个案例的初稿,留一个小时看看TED练听力,晚上给我的小朋友讲讲一元一次方程......”不禁感叹,又是忙碌的一天。
晚上10点,随着图书馆闭馆音乐的响起我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来到体育场开始今天的夜跑。
封校期间的体育场别有一番风景,同学们或是十余人坐成一圈,围绕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谈天说地,或是抱着吉他给同学们献歌一曲,笑声、歌声、吉他声、音响声传遍操场。
夜跑结束后,回想着同学们自娱自乐的别样场景,我陷入了思索,如何让大家这段时间生活有更多收获?走出操场的一刻,我的目光偶然间被路边指示牌上南大仙林校区的地图吸引了——“从弘毅路、到中大路,绕过梅岭,穿过菜根谭.....这不就是一条完整的、形似“520”的线路吗?”联想到今年5月20日的南京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个既能献礼百廿校庆、又能让同学们坚持健身、享受春日、放松心情的活动方案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一面将活动构想稍作整理,向老师们进行汇报,很快便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与支持;一面喊上一批同学去实地考察线路,亲身跑过每一个路口、穿过每一条林荫小道,将所需时间、路况、车流、照明灯光等细节一一记下,并就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推敲,以此验证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520”校庆献礼素质拓展活动于4月3日正式与同学们见面,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便有超过1500名“小蓝鲸”参与其中,晨曦中、夕阳下,皆可看到一个个奔跑的身影,这条路线也被健身软件官方收录,变成了一条拥有专业导航指示的固定路线。
今天,当我沿着这条已经走过无数次的道路去往图书馆时,看着身边跑过的同学们,一股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满足在心里油然而生,此时的这段路或许已经成为了抗疫时期南大学子挥洒汗水、放松心情的专属路线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这段特殊时期全校师生携手防疫、积极生活的永久证明。
总策划 顾雷鸣
统筹:顾敏 陈立民 杨频萍
本期整理:杨频萍
美编:杨晓珑
编辑: 谢诗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